下班後,李曉冬的媽媽總是利用白天抓緊時間補充睡眠,嚐嚐顧不上吃早飯,因為當天下午四點,又要繼續去上小夜班。
小夜班和大夜班、白班的工作時長沒有區別,一樣是八個小時,淩晨十二點下班後,回家睡幾個小時又要繼續上八點鍾的白班。
就這樣,周而複始,沒有假期。
這種不分晝夜,難辨日期的倒三班讓李曉冬的媽媽常常分不清具體的月份和日期。
工廠也很少放假,連續著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然後再繼續工作八個小時,而這還不算從家到工廠的路上需要耗費的二十分鍾。
李曉冬的媽媽滄桑得很快,雖然還不是很顯老,但在李曉東模糊記憶中,那段時間母親也很少露出燦爛、輕鬆的笑容。
家庭的教育,再加上自身的天賦,李曉冬記事、懂事都很早。
在他的記憶中,那時的父母好像對“是否應該開一間雜貨店”有過一次討論。
李曉冬母親的觀點是:
以夫妻二人現在的收入狀況,日子過得太艱難,等到李曉冬開始上學就會更難,現在市場經濟這麼好,應該開一間店鋪。
李曉冬父親的觀點是:
兩人現在不論工資高低,好歹都是國有單位鐵飯碗。再加上現在的政策不知會不會有其他變化,為了穩妥起見還是先這樣,看看再說。
最後的結果是李曉冬的父親說服了妻子,李曉冬的母親繼續著倒三班。
雖然那時,李曉冬對自己父母的決策和所談論的內容都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知道一件事,自己家裏的條件不算太好,最起碼比小區裏的同齡夥伴的家庭情況要差。
因此,從小懂事的李曉冬很少去央求父母要一些比較昂貴奢侈的東西。
而所謂昂貴、奢侈,也不過是一元錢的巧克力雪糕、五角錢的刨冰和小區裏很多孩子都會獲得的或五角或一元的零花錢。
因為父母工作時間的原因,李曉冬需要在一些時候獨自買早飯。
而那時李曉冬為了在同學麵前,不至於沒麵子丟臉,常常把父母給的兩元早餐錢,省下一元或者幹脆不吃,以在同伴麵前展示:
自己的父母也會給自己零花錢。
李曉冬的爸媽初為人父人母,不知是察覺不到幼年時李曉冬敏感的內心,還是有所察覺,卻無能為力。
總之,那時的李曉冬雖然不能說沒有一分零花錢,但在同學和夥伴麵前,他永遠是囊中最為羞澀的那一個。
就像是蝴蝶效應,或者是命運的一切自有它的安排。
在夥伴們買零食,常常隻能眼巴巴瞅著,偶爾等人施舍一口的李曉冬練就了一張巧嘴。
不是為了花言巧語騙上一口零食,而是想要憑借自己的巧舌如簧讓身邊的夥伴們相信:
自己其實並不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自己生活的也很幸福,自己的父母也和他們的父母一樣愛自己。
喜歡恭維的人,在看到親朋家小孩子學話晚的時候,習慣說一句,“貴人語話遲。”
但從來沒有人說“聰明人語話遲”。
李曉冬一直認為,幼年多說話、早說話的孩子會比其他同齡卻相對沉默寡言的孩子聰明一些。
這個所謂的聰明並非指智商,而是關乎邏輯思維能力,他自己就是個例子。
社會經濟模式的改變,引起了物價的上漲。
李曉冬父母收入卻非但沒有增長,反而因為母親工廠的效益不好而下降了。
相對偏低收入造就了李曉冬家經濟上的窘迫。
而這種經濟上的窘迫,又令天生心思敏感的李曉冬,或多或少產生了一些自卑的。
為了讓這種自卑感,和自己強烈的自尊心不至於太過矛盾,李曉冬又在朋友、夥伴麵前練就了還算不錯的口才。
而相對優秀的口才,又讓他在初中之前,當了六年的班長。
李曉冬並不是當了六年的小學班長。
而是小學加上學前班的總共七年裏,做了六年的班長,唯一一個不是班長的學年,是一年級。
一年級的班長是一名女生,名字叫做語嫣。
李曉冬就讀於承恩縣第二小學。
七八歲的年紀,那時的男生身高普遍要略矮於女生,班級裏有很多男生都要比女生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