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指的是:性情相近或愛好相同的人,喜歡聚在一起,容易成為朋友、夥伴。
對於這種說法,李曉冬不置可否。
因為李曉冬知道,他和少爺就是兩個性格、脾氣不盡相同的人。
不過,在他看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確實不錯。
常常在一起的兩個人,一定會互相影響到彼此,即便是初識時性格迥異的兩個人,相處久了,也難免有相似之處。
少爺和李曉冬住在一個單元的樓上樓下,又是同班同學。
因此,雖然不是一類人,但卻聚在了一起,成為了一對好朋友。
甚至,不論是兩人的父母還是學校的老師,都認為他們彼此是對方的摯友。
都是獨生子的李曉冬和少爺也認為他們會成為一輩子最好的好兄弟。
對於李曉冬和少爺兩個人來說,每次暑、寒假的第一個話題,都是“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做完暑假作業”。
一本取名為《寒假生活》或者是《暑假生活》的習題冊是假期的標配。
除此之外,班主任會布置下一些其他的作業內容,以“練字”、“日記”、“讀書筆記”為主。
當時第二小學的所有班主任,包括姚老師在內,都有著三重身份。
班主任、語文老師、思想品德老師。
對於這樣的安排,李曉冬至今仍然十分欽佩當時教育局領導的智慧。
小學的語文課會在不經意之間,教授給學生們許多關於傳統優良品德的內容,還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的性格、觀念產生引導。
而思想品德教育課,正好和語文課相輔相成。
對於小學生而言,“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性,不亞於語文和數學。
小學生正處在可塑性最強的年齡階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說要遠遠地高於文化課教育。
因此,寒、暑長假,習題冊之外的作業便都由班主任姚老師進行布置。
十五頁紙的練字,十五篇日記,十五篇讀書筆記,近兩個月的假期以四天一組的數額布置。
一、二年級的作業內容一定會相交於五、六年級輕鬆一些。
所謂的輕鬆,指的是作業完成的質量要求不算太高。
而這個質量,也沒有硬性的規定,書寫工整自然是考慮範圍,其次,最重要的便是日記、讀書筆記所寫出的字數。
在李曉冬至今仍舊清晰的記憶裏,有這樣的一個對比:
同樣是一篇讀書筆記,同樣是使用十六開的筆記本;
二年級的學生想要得到“優”的評分,隻需要最多用三篇來寫滿一頁紙;
而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一篇讀書筆記最少要寫滿一頁紙,才能得到“優”。
把“日記”作為作業內容,李曉冬至今仍然不是很能理解,日記不是應該屬於自己的私密內容嗎?
不是應該連家長都不能擅自翻閱嗎?
怎麼能交到老師的手裏讓其檢查評分呢?
萬一自己一不留神,真情流露,被姚老師發現自己對語嫣餘情未了怎麼辦?!
不過,從小就會變通的李曉冬把“日記”理解為一篇作文,就樣一來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因此,李曉冬的日記從來都是花團錦簇、四海升平……
讀書筆記完成的過程需要分為兩部分:先進行讀書,再進行筆記。
最開始的時候,每篇讀書筆記大致要分為好詞、好句、總結、感悟幾個部分。
李曉冬相信,如果讓現在的他去寫一篇讀書筆記交給老師看,那一定會讓老師驚為天人之作。
但對當時的他來說,“揀選段落抄寫”是完成讀書筆記的必要方法之一。
至於好詞好句則要借助於辭典和《小學生優秀作文選》。
小學的李曉冬寫字很大,不是因為習慣、愛好,而是刻意為之。
因為寫大字可以用最少的字數填充滿一頁日記本或讀書筆記本。
而不論日記還是讀書筆記,在正常的十六開筆記本上滿滿地寫上一頁,這是姚老師對李曉冬作業完成的基本要求,也是她評定優秀的基本線。
李曉冬之所以每次作業都盡量完成到優秀,不是為了老師用紅筆在作業上寫上一個“A”,或者是“優”。
而是防止在老師檢查完作業後把他叫到辦公室臭批一頓,然後再用其他同學得了“A”或“優”的作業,來說教一番。
“寫情書”是不是會讓學習成績下降,李曉冬不敢妄加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