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冬的爺爺家在“李家莊”。
如今的李家莊已經被劃入了承恩市開發區,而曾經李曉冬爺爺家的農田已經成了如今開發區最繁華的地段。
不過,在李曉冬上小學的時候,李家莊還隻是一個連郊區都算不上的小村子。
雖然從地圖上看,李家莊到承恩縣城的距離,要比到市區的距離近得多。
但因為地形地質等原因,那時從承恩縣到李家莊的交通並不發達。
李曉冬要想回爺爺家,需要先乘車到達承恩市區,再從承恩市區換車乘至“靠山鎮”,再從靠山鎮走上十多裏地,才能到達李家莊。
因為李曉冬的外婆家住在承恩市區,所以,李曉冬每次的行程基本都是先從家坐車到外婆家,在外婆家玩幾天後,再趕到爺爺家。
因為這次是和父親一起同行,所以李曉冬和父親上午到達市區後,隻是在外婆家休整了一下,吃了個午飯。
午飯後,拒絕了外婆休息一天的邀請,連午覺都沒睡,便乘上了由市區開往靠山鎮的汽車。
那時的承恩市雖然也已經是高樓林立,但從外婆家到靠山鎮的路上,卻愈發遠離繁華,田園靜謐。
汽車漸漸駛離了高樓大廈,公路兩邊的風景也從水泥砌就的綠化帶,變為了農戶耕作的田地。
李家莊及其附近的農戶種水稻,一望無際的稻田,鋪天蓋地的蟬鳴蛙叫。
這些在那時的李曉冬眼裏,並不稀奇。
但許多年後,當農戶們不再耕田,而那些田地也早已成為高樓大廈。
李曉冬發現,曾經一眼望不到邊際的綠色水田,是那麼的令人向往追憶。
那時李曉冬在父親的提示下,能記清哪一塊地是自己親戚家的,哪一塊地兒時的父親曾親自耕種過。
汽車並不能抵達村子,終點站就是距離李家莊十裏開外的靠山鎮。
下車後,李曉冬和父親照例來到居住在鎮上的大姑家。
同李曉冬的爺爺奶奶一樣,大姑和姑父,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
那時的靠山鎮和李家莊都還沒有占地,房地產開發雖然已經進行地如火如荼,卻和這裏沒什麼關係。
因此,那時的大姑家還很不富裕。
除了在土坑裏刨食,沒有其他收入的大姑和姑父需要養育兩個孩子。
雖然當時,大姑家的大哥已經去當兵了,但大姑家的姐姐仍在上中學。
為了支付姐姐的學費,還要攢錢償還之前因為哥哥上學而欠下的債務,大姑家的生活很拮據。
那時,李曉冬的父親總是會和李曉東說:
大姑家如何如何的不容易,若是大姑送什麼禮物,或是給零花錢,都不要接著。
人們都喜歡做強者,對父親的提議,李曉冬一直堅決貫徹。
而李曉冬的父親則每次到大姑家,都要給大姑留下些錢,有時兩百,有時更多,即便那時李曉冬的家庭狀況也遠遠算不上富裕。
雖然大姑極力挽留,但李曉冬和父親仍是沒有在大姑家過多停留,借了姑父的自行車便出門了。
從大姑家到李家莊,一路上是繞山而行。
身邊一側就是大山,李曉冬知道,這座山裏有很多種蘑菇,也有很多蘋果樹、杏樹。
另一邊則是山下的稻田,稻田和道路之間沒有綠化帶,為了讓人方便認路,也為了安全起見,在政府倡導下,農戶們在這一側種了一排山楂樹。
每到秋收的時候,李曉冬的父親都會帶著李曉冬回來幫忙收秋。
那時的山楂正熟,李曉冬的父親總會趁著左右沒人,讓李曉冬扶住自行車,自己爬上山楂樹,摘下兩口袋山楂,然後掏出一把塞給李曉東。
兩人一邊吃著酸甜可口的山楂,一邊唱著歌。
李曉冬從小就不喜歡唱兒歌,他認為這是受父親的影響。
因為每次父親在騎自行車載他在回爺爺家的時候,都會唱一些父親喜歡的流行歌曲。
而李曉冬會唱的所有老歌,都是那時父親教給他的。
此時正值盛夏,山楂雖然還未成熟,但山杏已經能吃了。
一路上伴著歌聲和倒牙的山杏,李曉冬被父親載著進入了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