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鄉村小記(2 / 3)

李家莊,顧名思義全村絕大多數人都姓李。

雖然沒有祠堂,但幾乎所有人都算是同宗的一個大家族。

那時房地產開發商的眼睛還沒有盯上那片青山綠水,因此,李家莊的人要麼在家種地,要麼就外出打工。

至於村子裏的孩子,那時隻有兩條出路,要麼就好好學習考出去,要麼就隻能一輩子當農民或是去工地做工人。

村裏的親戚們總是拿李曉冬爺爺一家,作為正麵例子來教導孩子,激勵他們好好學習。

李曉冬的爺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他爺爺的親哥哥,那個被李曉冬稱為“三爺爺”的人卻當過漢奸。

民國時,三爺爺本來隻是承恩市一名普通的警察。

後來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後,承恩市淪陷了。

當時擺在三爺爺麵前隻有兩條路——

要麼當漢奸,要麼回家當農民。

三爺爺不是一點骨氣都沒有的人。

恰恰相反,聽爺爺說,三爺爺是一個很硬很硬的硬漢。

當三爺爺梗著脖子,準備拒絕日本軍官的招攬時,卻得到了兩份讓他異常為難的報價:

如果三爺爺為日本人工作,那李家莊全村則會在三爺爺的領導下進行自治,而且需要繳納給日軍的稅糧也會相應減少。

但若是三爺爺拒絕為日本人工作,那李家莊的稅糧非但不會減少,還要將村子裏所有的牲畜上繳給日軍,以充軍需。

家國大義,有些時候說的輕鬆,但落到個人頭上的時候卻讓人,家國難兩全。

解放以後,李家莊在三爺爺的帶領下按照鎮裏的指示,進行了土地改革。

但對於鎮裏推薦他擔任村長的提議,三爺爺卻始終沒有答應。

在村子裏很有威望的三爺爺成了個勤勤懇懇,普普通通的莊稼人。

三爺爺還明令禁止李曉冬的爺爺不許在村裏擔任任何職務,讓他一門心思地好好種地。

李曉冬的父親告訴李曉東,在他小的時候,三爺爺和爺爺經常告訴他一句話:

“什麼東西都有可能被別人搶走,隻有腦袋裏的知識不會被別人搶走。”

因此,李曉冬的大伯、二伯、父親和叔叔,從小就學習刻苦。

即便那時全家人吃飽肚子都已經很難了,但李曉冬父親一輩的親兄弟四人,雖然都沒有考上大學,但都算是憑借考學,走了出去。

李曉冬的大伯是靠山鎮中心校的校長,李曉冬的二伯是靠山鎮鎮中學的老師,李曉冬的父親,高考考上了市農校,畢業後到了承恩縣。

而李曉冬的老叔那時也已經成為了一名警察。

四子都有體麵的工作,都由國家財政開支,不用種地便能養活一家,這樣的教育成果令李曉冬的爺爺在李家莊很有麵子。

這也讓兩子都是農民,和李曉冬爺爺一個娘腸爬出來的三爺爺,既羨慕又驕傲。

李曉冬從小就知道,不論自己家生活得如何艱辛,條件總要比李家莊的親戚們好上一些。

即便近兩年父親和母親很少購置衣物,但每次回到李家莊的時候,從來都是大包小裹,帶些禮物。

禮物中,李曉冬的父親會準備燒雞、香腸等村子裏不常吃的鹵味熟食。

還會帶上些外婆送給爺爺奶奶的奶粉、營養品,這些大多是別人送給外公外婆的。

而每次李曉冬的父親回到李家莊,爺爺都會在當天晚上擺家宴。

炕上一桌,地下一桌。

除了同樣住在村子裏李曉冬大伯、二伯兩家人會來,三爺爺也會來,還有一些血緣稍遠的親戚。

這些血緣稍遠的親戚一般會是其他外枝幾房的長子嫡孫,或話事人。

對於這樣的家庭聚會,李曉冬不排斥,但也不是很能理解。

在他看來,父親帶回的四隻燒雞,如果隻是爺爺奶奶,大伯二伯一大家人吃,最少可以吃上兩頓。

但叫上這麼多親戚,即便父親再多帶回兩隻燒雞,看樣子也不夠吃。

因為父親有工作,所以基本上周日下午就會離開。

而父親離開後,李曉冬便會在李家莊開始自己幸福的鄉村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