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子軒和顧婉卿吃完石鍋魚過後,就來到了旁邊的一條小吃街,首先就看見了一個賣臭豆腐店。
陸子軒就去買了一份然後介紹道“長沙臭豆腐是HN長沙傳統的特色名吃,長沙當地人又稱臭幹子。色墨黑,外焦裏嫩,鮮而香辣。焦脆而不糊、細嫩而不膩、初聞臭氣撲鼻,細嗅濃香誘人。”
“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黃山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裏,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隻得在京暫謀生計。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黴,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醃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颯爽,王致和又重操起了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醃製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嚐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鬱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裏品嚐,都稱讚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隻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麵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從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禦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臭豆腐以優質黃豆為原料。製作工藝較為複雜,黃豆經過篩選、脫殼、浸泡、磨漿、過濾、煮漿、點漿、成型、劃塊、發酵等十道工序。呈貢臭豆腐質地軟滑,散發異香。先人讚譽雲:“味之有餘美,玉食勿與傳”。它不僅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較好的藥用價值。古醫書記載,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氣,和脾胃,消脹痛,清熱散血,下大腸濁氣。常食者,能增強體質,健美肌膚。該報道稱,臭豆腐中含有植物性乳酸菌,跟酸奶中的一樣。有“植物性乳酸菌研究之父”之稱的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岡田早苗教授發現,臭豆腐、泡菜等食品當中,含有高濃度的植物殺菌物質,包括單寧酸、植物堿等,而植物性乳酸菌在腸道中的存活率比動物性乳酸菌高。”
“臭豆腐分臭豆腐幹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很流行的小吃。臭豆腐雖小,但製作流程卻比較複雜,一般經過油炸、加鹵和發酵等幾道程序,在整個製作過程中,要求一直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非常高。北京食品釀造研究所所長魯緋告訴記者,它的原料豆腐幹本來就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豆製品,蛋白質含量達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與肉類相當,同時含有豐富的鈣質。經過發酵後,蛋白質分解為各種氨基酸,又產生了酵母等物質,所以有增進食欲,促進消化的功效。臭豆腐乳其飽和脂肪含量很低,又不含膽固醇,還含有大豆中特有的保健成分——大豆異黃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