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子軒吃完煲仔飯過後還有一點餓,就又點了一份叉燒包和叉燒肉。
陸子軒指著叉燒包說的“叉燒包是粵省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傳統西關名點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幹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叉燒包是因麵皮內包入叉燒肉餡,故使用此名。”
“叉燒包的麵皮是用北方常用的發酵麵團經過改進而成的。包製時要捏製成雀籠形,因為發酵適當,蒸熟後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
“叉燒是廣東省傳統的名菜,屬於粵菜係。是廣東燒味的一種。多呈紅色,瘦肉做成,略甜。是把醃漬後的瘦豬肉掛在特製的叉子上,放入爐內燒烤。好的叉燒應該肉質軟嫩多汁、色澤鮮明、香味四溢。當中又以肥、瘦肉均衡為上佳,稱之為“半肥瘦”。以叉燒做的其他菜色包括有:叉燒飯、叉燒包、叉燒酥等。”
“叉燒是廣東燒味的一種,將豬肉以叉子放在火上燒熟而成,故名。燒烤叉燒時會在表麵塗上紅色的叉燒醬,故此叉燒是紅色的。“叉燒”是從“插燒”發展而來的。插燒是將豬的裏脊肉加插在烤全豬腹內,經燒烤而成。因為,一隻烤全豬最鮮美處是裏脊肉。但一隻豬,隻有兩條裏脊,難於滿足食家需要。於是人們便想出插燒之法。但這也隻能插幾條,更多一點就燒不成了。後來,又改為將數條裏脊肉串起來叉著來燒,久而久之插燒之名便被叉燒所替代。叉燒醬其他主要材料尚有:生抽、蒜蓉、麥芽糖、南乳、五香粉、酒等。插燒是在豬腹內燒,用的是暗火,以熱輻射燒烤而熟;叉燒用的是明火,是直接用火烤熟的,這樣全瘦的裏脊乃顯得幹枯,故後來便將裏脊肉改為半肥瘦肉,並在麵上塗抹飴糖。使其在燒烤過程中有分解出來的油脂和飴糖來緩解火勢而不致幹枯,且有甜蜜的芳香味。”
“叉燒是廣東特色肉製品,多呈紅色,瘦肉做成,略甜。是把醃漬後的瘦豬肉掛在特製的叉子上,放入爐內燒烤。好的叉燒應該肉質軟嫩多汁、色澤鮮明、香味四溢。當中又以肥、瘦肉均衡為上佳,稱之為“半肥瘦”。”
“叉燒包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蠔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麵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叉燒包一般大小約為直徑五公分左右,一籠通常為三或四個。好的叉燒包采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點心叉燒包做法,就是將麵粉放台板上,放下發粉和少量清水,將麵粉揉搓,搓至麵粉柔軟適中時,隨用一條半濕的毛巾蓋著,讓它自行發酵約四、五小時。待麵粉發酵至一定程度時,即將沙糖、堿水、豬油一同倒入,並再搓勻候用。肥、瘦叉燒切成小片,用幹蔥頭起鍋爆炒,然後加調味料會煮成叉燒包餡料。接著,將搓好的發麵粉分成每個約兩半重之粉團,放在掌心搓圓,並在中間捏成凹形,放入適量餡料,然後將開口處折疊捏合,務使餡料不致散出,包底用白紙墊著,放入蒸籠內,隔沸水用猛火蒸約三十分鍾左右即可。怕吃多長肉就搭配曲纖食品,味道美味可口,百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