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荀攸這般緊張的樣子,劉協溫和一笑,徑直走向台階,而後毫無帝皇尊嚴,直接一屁股坐在台階之上。
對於荀攸這般緊張的模樣,荀攸一臉驚異的看著,朝堂之上的劉協少年意氣,冷酷威嚴。而現在的劉協溫和詼諧,就如同鄰家大男孩一般如沐春風。
“咋?朕的麵子你也不願意給?”劉協看到荀攸毫無反應,裝出一副生氣的樣子,肅聲道。
“臣不敢.....臣萬萬不敢......”荀攸被劉協身上的氣勢嚇了一跳,臉上盡是驚恐。
“既然不敢,還愣著作甚?”劉協沒好氣的說道,指了指身邊的空位。
荀攸抬頭一看,再仔細觀察劉協的熱情,狠狠心一咬牙,忍住了心底對劉協的敬畏感,緩緩坐到台階上,緊挨著劉協。
“好了,朕都說了別這麼緊張,你怎麼就是不聽啊?”
荀攸麵無表情的坐在原地,可還是一臉嚴肅,戰戰兢兢,讓劉協實在頭大。
見還是不能讓荀攸徹底放鬆,劉協也沒有再強求荀攸。畢竟荀攸從小受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滿腦子想的的禮法規矩,再加上自己身上的帝皇威嚴,讓他倍感壓力也實屬正常。
良久,劉協沒有說話,荀攸也不敢說話,偌大的未央宮陷入一片沉浸。
這久違的平靜持續了良久,終於,劉協再次開口了,俊俏的臉閃過一絲堅毅,朗聲道。
“卿覺得吾大漢今日之形勢如何?”
劉協一開口,荀攸頓時神色緊張,虛汗直冒。
“臣如若說了,請陛下恕臣無罪,不然就殺了臣,臣也不會說!”荀攸猶豫了一會兒,坦然道。
“今日所言,無論何事,朕都恕汝無罪。”劉協大聲道。
“陛下誅殺董卓,展示我大漢天威,朝野上下無不歌頌陛下果敢英明。”荀攸正聲道。
“繼續說。”劉協神色不變,揮手示意。
“以臣愚見,如今我大漢便如同建在獨木橋上宏偉寶殿一般,表麵上宏偉絢麗,可是底下的根基卻是被腐蝕。”
“陛下坐居於西都長安,掌握天下,可是在暗地裏,經過了董卓叛亂之後,天下諸侯豢養門客、私兵攻城掠地,已然看到了兵權背後所附加的好處。”
“雖然陛下已經誅殺董卓,但是董卓之亂給漢室統治的影響卻遠不至此。以臣愚見,天下諸侯已經有了割據天下的野心。”荀攸沉聲道,將董卓篡漢背後的社會影響看到非常透徹。
“愛卿肺腑之言,朕亦知曉,願聞先生高見。”劉協笑了笑,略帶深意的說道。
“臣等認為,如今天下諸侯逐鹿中原,心中已起漣漪,更何況諸侯豢養私兵、門客,不受朝廷管製,把持當地政事,私設苛捐雜稅,茶毒百姓,必成大患。”
“然陛下之勇力,誅殺董賊已傳遍天下,諸侯畏懼,不敢再有異動。最重要的是天下民心歸漢,士族子弟人心向漢,諸侯叛逆為的自己的私心,並不代表天下的民心。”
“隻有陛下勵精圖治,誅殺逆賊,賞賜有功之臣,廣施仁政,天下民心向漢。自然諸侯叛逆也就不攻自破,待到平定董卓餘孽之後,再展聲威,王師所到之處無往不利。”
“十八路諸侯之中可稱翹楚有袁氏兄弟、曹操、孫堅、韓馥等人,然諸侯之中唯袁氏兄弟乃是陛下心腹大患,袁氏兄弟出身豪族世家,況且已生叛逆之心,陛下必除之。”荀攸朗聲說道。
“朕得公達如高祖得子房,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公達,不知可願聽朕愚見?”
劉協萬分真摯的凝視著荀攸,由衷道。
“陛下言重了,臣受之有愧!願聞陛下高見,臣洗耳恭聽。”荀攸臉上泛出真摯忠誠,無比感動道。
“公達,剛剛你已闡述如今大漢十三州的現狀,朕也就不多言了!先帝在位時期,昏庸無道,買賣官職爵位,使得民怨四起,導致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
“野心之人趁勢而起,隻待我朝廷勢弱便會顯露野心,攪亂天下。但這隻是表現現象,公達可知這背後的原因?”劉協俊臉閃過一道滄桑之色,目光之中散發萬丈光芒。
“臣不知,請陛下賜教!”荀攸一臉疑惑,恭敬道。
“公達不說,那朕就越俎代庖了!公達心中早已清楚漢室的製度、漢室的根基早就爛透了,亂世需要大破大立,為救天下、為救蒼生於水火,需要重建一種新的製度,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就以選官製度為例,選官製度乃是察舉製度,雖然此製度在漢室初建之時,起到一定的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
“現今選官多半依靠名士口中的評比,從他們的口中得到對人的褒貶直接影響政府選官,而這些所謂的評論家,又大多數都是士族出身,至少也是和大族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人。”
“如若這些名士與士族大家聯合起來,朝廷選官之權將徹底被控製,成為士族大家控製朝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