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後期的產品組裝與試驗階段,卻是遇到了大麻煩。
因為是首台套新產品,所以在前期設計圖紙的時候,重點全部放在了產品性能參數的提高上,最終的設計圖紙也是滿足了預期設定的目標,但是,卻忽略了產品的組裝和試驗的可行性。
這次,齒輪加工車間打電話過來,正是在絞車的大組裝階段出了問題。
張曉東進入廠區,直接奔向產品裝配工區。
齒輪加工分廠共有三條廠房,分別是機加工區占兩個工區,產品組裝與試驗工區占剩下的一個工區。
而組裝與試驗工區又分為庫房區、產品組裝區和產品試驗區。
張曉東走到產品組裝與試驗工區的入口,放眼望去,工區裏麵幾乎都擺放滿了零部件,全是一些處於組裝階段的產品。
工區前麵擺放著一些體積比較大的絞車,竟是完全遮擋住了後麵的產品,使得他一眼望去,卻是並沒有看到後麵的產品以及新產品的擺放位置。
趙曉東於是便拿好資料,沿著產品裝配線往前走,不斷的在左右兩側找尋新產品的身影。
就這麼一路看過去,他發現裝配車間現在竟然在同時組裝5台絞車,至少從目前處於待組裝或半組裝的絞車來看,是這樣的。
看到這裏,他卻是不禁疑惑起來。據他所知,齒輪加工分廠的裝配與試驗工區,最多隻有3個組裝班組,而每台絞車上一個班組的話,5台絞車就得上5個班的人手,人手肯定不夠。
除非是有個別組裝班同時在幹兩台或者兩台以上的活,但這種概率應該不大,畢竟一個班上一台絞車,工作量都是十分飽滿了,怎麼可能再多幹一台的活呢。
正疑惑間,他的目光卻是落在了一台目前還是骨架的絞車上。這台絞車目前為之還隻有一個滾筒和電機,而位於中間的減速箱卻是放在地上。
張曉東上前查看情況,這時車間裝配組的技術員李桐跑了過來,打了聲招呼“張工,你好!”
在公司裏,尤其是特指研發部,技術人員的職稱一般都是工程師,或者高級工程師,所以在加工製造分廠內,車間的技術員一般都稱呼研發部過來的人為“某某工”,即是“某某工程師”的簡稱,這幾乎也已經是公司內部的一種慣例了。
而研發部的工程師,主要職業是負責訂單產品或研發產品的研發與圖紙設計,形成一套可用於生產的詳細圖紙,以及最後的加工圖紙的車間下發。
而車間技術員的作用更多的就是拿著下發到車間的生產圖紙,指導車間的機加、鉚焊、裝配等相關人員,進行生產或裝配,並且處理一些常規的技術問題。
但是,關於產品圖紙上出現的加工、組裝等方麵的比較具體的問題,加工車間的技術員則是水平有限,難以解決,更多的時候是要谘詢研發部的人。
此時,年輕的車間技術員李桐跑過來,笑眯眯的向張曉東打了聲招呼,便是稱呼他為“張工”。
“哦,你好!李桐,這個減速箱怎麼放在地上,為什麼沒裝配上去呢?”張曉東沒抬頭,看著減速機問道。
“昨裝了,裝不上啊,張工!一個班組的人全上去了,想了很多辦法,就是裝不上,這才把它拿下來,先放在旁邊了。”李桐一臉的無奈,滿肚子的苦水。
“裝不上?!是怎麼個情況?”張曉東很奇怪。
“是沒法找基準,不好安裝!”李桐指著減速箱的圓形機殼道。
“基準?!”張曉東對這個專業性術語的認識,還是在大學裏的課本上,還有就是前不久繪製的圖紙上,現在突然在加工車間裏有人提出來,他還是愣了一下。
實話,張曉東當時隻實習了一年,還是跟著一堆研究生各個加工分廠輪流轉,對產品加工工藝的認識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麵上,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沉下去,也就並沒有學到具體的機加方麵的知識,因此,此時經李桐這個車間的技術員這麼一,他有點反應不過來。
確實,不同於常規減速箱的底麵是經過加工的基準麵,而眼前這個行星減速箱外輪廓是個圓形麵,基本上沒有一個可供對正的基準麵,而它的兩頭還分別要連接滾筒和電機,沒有基準麵根本沒法精確安裝,這確實是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啊!
這種情況卻是張曉東所始料未及的。當時為了趕進度,他可是加班加點,挑燈夜戰。
在方案評審階段,他更是準備了好幾種方案圖,在經過幾輪的專家論證之後,最終才敲定了目前的這種方案。
哪知道,眾饒思路俱是放在了滿足產品的性能參數上,卻忽略了產品的可組裝性,以致於現在麵臨著難以裝配的棘手問題。
“那周師傅是怎麼的呢?”張曉東思考半,不禁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