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記者在網上發表文章大聲疾呼:匿名信是套在國企經營者脖子上的一根絞殺繩!匿名信的猖獗是國企發展的一個死穴!
中國人自古講究“和為貴”、“家和萬事興”,這並不是因為中國權怕事,中國人對待外來的強權從來都是頑強抵抗。我們對待企業內部之所以講究“忍讓”,不是懦弱,而是因為內耗帶來的經濟損失無法用數字估量,有時甚至是企業無法承受之痛。
如果一個經濟組織的成員生活在“相互猜疑、彼此防範、嫉賢妒能、造謠中傷、派係林立、互相拆台”的環境中,其心態也必然會發生異化、扭曲,甚至達到“變態”的程度。輕則讓人胸中添堵,意誌消沉;重則要麼把人變成“兩麵派”,要麼把人逼成以怨抱怨的“精神病”。
由於匿名信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虛構而不真實的,因此,上司在處理核查時一旦不慎,往往是老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又接踵而來,寫信人看到了“希望”,於是匿名信前仆後繼此起彼伏,上司的鼻子可能會被匿名信牽著走,更嚴重的是會造成企業人人自危,相互猜忌,人與人之間信任危機,影響企業安定和諧,嚴重傷害企業的凝聚力、決策力和執行力,後果會非常嚴重不堪設想。
如果匿名信大行其道,企業中能力低而權力鬥爭技能高的人嚐到了“甜頭”就會更變本加厲,而那些能力高的人本來不願意參與權力鬥爭,也不得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應戰”,這就勢必形成以怨抱怨的“內耗”的局麵,大量消耗企業的資源與活力,製約企業效率與效益的提升,嚴重影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企業就會由一個經濟組織轉換為一個政治組織,能力低的人為爭奪控製權而戰,能力高的人為扞衛控製權而戰。
當企業成員都為了眼前的一己私利而互相爭鬥,互相傾軋的時候,企業的價值取向扭曲,缺乏誠信、不講規則;班子爭權奪利,不講團結、不講和諧;上司用人而不信人、疑神疑鬼;員工人人自危、互相猜忌;人人戰戰兢兢,處處口是心非,時時察顏觀色,惟恐錯話、站錯隊;工作“作秀”多於“做事”,投機分子和批評家多而實幹家少;勾心鬥角代替團結一致、組織的凝聚力遭到強力破壞、離心離德、自挖牆角,企業被內部鬥爭拖垮、搞得四分五裂就隻是早晚的事了。
***
公司紀高官梁劍東在思忖再三後,首先就匿名信事件,向公司副總經理王成峰打了招呼,明了情況,順便征求一下他的意見。
畢竟公司副總經理王成峰兼任研發部部長一職,紀委後期要針對匿名信事件展開相關的調查,就必須征得他的同意,才好順利開展後續的調查工作。
而公司副總經理王成峰,此時正在國外考察石油裝備的引進項目,在接到梁劍東的電話後,他心裏起初是充滿疑惑的,畢竟誰也不想和公司紀委輕易扯上關係,這些人平日裏可都是手提尚方寶劍的欽差,甚至影先斬後奏”的特權,他搞不清楚這個時候梁劍東打來電話,所為何事?!
但兩人作為共事多年的老夥伴,關係也是非同尋常的,在幾句簡單的寒暄之後,梁劍東開門見山,直接明了來意,就見王成峰略微一思考,便同意從嚴調查此事,並表示研發部會全力配合公司紀委的調查。
掛斷電話,梁劍東略一思忖,便走到辦公桌前,在座機上撥出了一個電話,“子健,你來一下!”
片刻,聽到敲門聲,梁劍東一身“進!”,隨著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一個三十多歲、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走了進來。
李子健是公司紀委裏麵為數不多的年輕派、實幹派,他年輕有為,鋒芒畢露,但又能左右逢源,滴水不漏,在許多的案件處理中,他都展現出了非凡的辦案才華,令同行稱讚不已,隻讓好多老師傅都感歎後生可畏,同時,他也是梁劍東手下的一員得力幹將,很是為他所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