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做“寧得罪忙人,不得罪閑人”。你若是得罪了他們就有你受的了!他們攢了不知道多久的體力、精力終於找到發泄的地方了,整沒事就琢磨著怎麼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琢磨著怎麼“惡搞”你一把。他們閑啊!有的是時間!一封一封的給你寫匿名信,滿世界的投,一不心你就成了這些閑人“消遣”的對象,噩夢從此伴隨著你,搞不好你就會被弄得丟官去職、身敗名裂。
所以,千萬別得罪國企中的“閑人”!
誠然,一些有責任感的人確實會出於自我保護等原因采用匿名信的方式反映問題,揭發違法亂紀情況。
他們反映的問題是真實的,匿名信的內容詳細並且有憑有據,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依據所舉報的內容挖出企業的“蛀蟲”,希望自己的舉報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但這些國企裏的“搗蛋分子”就不一樣了,一句話——他們唯恐下不亂。為了給被舉報人臭臭名、添添堵、起起哄而不辭辛苦、樂此不疲。他們寫匿名信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企業,更不是為了正義,隻是為了私心,為泄私憤。他們往往是為了煮熟自己的一個雞蛋,不惜拆了國企的房子當柴禾燒。
在國企,甚至是中國曆史上,寫匿名信誣告陷害他人,早就不是什麼新鮮的發明了,早在《後漢書》中就有對匿名信的記載,由此可知幹這類勾當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的傳統了。
古人稱其為飛書、訐劄、匿名惡書等。訐,即發人陰私。若獨家為之,稱作“訐戶”;若聚集數人為之,稱作“文倀”。今台灣人稱之為“鬼氈、“髒術”,十分形象。
不可否認,確實有匿名信牽出了一些貪官,然而,從古到今利用匿名信惡意誹謗誣陷的案子更是不勝枚舉。著名的清代文海冤案就是始於匿名誣告,最後禍及牽連的不計其數。
康熙年間,書法家黃尊素被匿名信誣告寫反詩一案,最終受牽連被處死者上千人。雖然最後經認真核對書寫筆跡得以昭雪,那兩個寫匿名信的人也被糾了出來斬棄於市,然而,這遲來的正義如何能安息那些酷刑致死者的冤魂,又怎麼能撫慰僥幸存世者蝕骨的傷痛。
20**年山東省某公司經理劉某某,因其車輛違章被交警大隊寨裏中隊查扣,對中隊長產生不滿,遂指使他人書寫誣告陷害材料100份,並加蓋偽造的交警大隊25名幹警的印章,向市紀委、市公安局、市交警支隊等單位寄出。經紀委調查,信中反映問題查無實據。
20**年,“兩會“召開在即,安徽省某市部分市人大代表收到大量反映該市一名人大代表、現某部門負責饒匿名信,經查實信件羅列的罪狀純屬子虛烏英肆意誹謗誣陷。
20**年,河南省人民檢察院和省領導機關先後收到四封匿名信,內容均是舉報省檢察院分院某幹部存在經濟和生活作風問題,有些言辭還很激烈。經過多方調查取證,發現這些匿名信的內容並不屬實。經查明寫信人許某為了幫助親人開脫罪名曾多次找該幹部疏通關係,遭到拒絕,於是懷恨在心,惡意為之......
不得不承認,匿名信帶來的結果往往利大於弊,大多數匿名信猖獗的國企領導班子沒有合力、職工思想混亂、企業文化蒼白、缺少核心競爭力,大多經營慘淡、資金緊張、麵臨危機。
多少國企為此而被兼並、重組甚至倒閉,多少國企職工為此付出再就業的沉重代價;與此同時,人們又發現一個普遍的規律,約90%的國企上司樂此不疲地將匿名信當作製衡下屬的一種手段,根本沒有正確麵對這個國企的“土特產”,而隻有10%的國企上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能夠明辨是非、伸張正義,為國企的經營者保駕護航。
國企的經營環境難免讓人不寒而栗,讓人不得不為國企經營者的生存環境擔心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