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2 / 2)

很快,她從學習中找到了靈感。研討班一結束,她就告訴家人,她不想再做飯。三個星期後,她的兩個兒子參加了一個研討班,這讓我們有機會了解他們怎麼看母親的決定。大兒子歎道:“馬歇爾,我剛和自己說,‘感謝上帝!’”看到我困惑的表情,他解釋說:“也許她終於可以不在吃飯時發牢騷了!”

還有一次,我為一個學區的老師提供谘詢服務。一位老師說道:“我討厭評級。這樣做不僅沒用,而且學生會很緊張。但我不得不評級。因為這是學區政策。”此前,我們剛剛練習如何以負責任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建議這位老師用以下的方式來表達:“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她脫口而出:“我選擇評級。因為我想保住工作。”她趕緊補充了一句:“我不喜歡這樣說。這讓我覺得我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回答說:“這正是我建議你這樣表達的原因。”

法國作家喬治·貝爾納諾斯(Gee

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

許多人相信,作為父母、師長或經理,我們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並讓他們循規蹈矩。我也曾以為,作為父親,我的職責就是管教孩子。可是,我發現,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氣淩人並無濟於事。是的,我可以通過懲罰來教訓他們,但如果我真的那樣做了,他們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我。

在第六章,我們將探討請求與命令的區別——這是非暴力溝通的重要內容。

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這種想法通過“應當”這個詞得到了體現,例如“他應當為他所做的事情受到懲罰”。這種想法認為有些人是“壞人”,應該通過懲罰讓他們感到後悔並重新做人。然而,我相信,如果一個人選擇新的生活,是為了追求幸福,而非為了逃避懲罰,那他的行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認為“某人應當受到懲罰”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我們大多數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於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我相信,異化的溝通方式的基礎是性惡論。長期以來,我們強調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製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願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

異化的溝通方式源自等級社會或專製社會,同時也支撐著它們。對於國王、沙皇、貴族來說,將臣民訓練得具有奴隸般的精神狀態符合他們的利益。“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於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於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於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屬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