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有一個進士牌樓,不知是什麼時代立的,上麵的字體也已經模糊。在牌樓下是一片空地,這裏是吳官村晾曬稻穀的場所。
現在夏糧已經征收完畢,稻穀也已經收起入倉,這片空地堆滿了大片的稻草,五六個十七八歲的青年正躺在稻草堆上侃大山。
趙和在後世社會經驗十分豐富,一看這幾個人就不是什麼善類,一個個歪戴著帽子,嘴裏叼著草杆,自己還是離他們遠點為妙。
趙和正要換條路離這幫家夥遠點,那知道正好被一個不良少年看到,他家夥叫道:“二哥,你怎麼才來?兄弟幾個等你半了!”
趙和聽他們叫自己二哥,看樣子和自己很熟,沒辦法隻好走上前打招呼。
“兄弟幾個認識我?”
剛才打招呼那個少年聽趙和這麼,笑道:“二哥真是好記性,昨你我兄弟還在一起吃酒呢?怎麼一就忘了?是不是二哥當了總集就忘了兄弟了?”
趙和聽他這麼知道這幾個家夥真的認識自己,趙和趕緊道:“那裏能忘,隻是昨到現在腦袋昏昏沉沉,一時不記得而已!”
那幾個子聽趙和這麼都哈哈大笑,一個個恭維趙和剛當了官就擺起了官架子。
“幾位兄弟,你們的總集是什麼意思?”
“二哥你真忘了不成?總集就是糧長啊,昨在梅李鎮鄉公所,縣裏的二公不是讓二哥代理糧長嗎?”
趙和聽他們這麼才想起來,自己原來已經替代父親趙誌高成為太平裏的糧長。
趙和大學專業是金融,自然要學習中國古代稅收製度,對明清時期的糧長製度十分了解。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令開設糧長製度,這項由朱元璋開創的基層服役征收製度,與秦漢到唐朝的鄉官製度,還有宋元時期的差役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是極其富有特色。
簡單來,糧長製度就是朱元璋根據各地繳納糧食的多少,設置不同的區,也就是“隨糧定區,區設糧長”,然後指派這個區田地最多的大戶來充當糧長,然後由他來負責稅糧的征收和押運。糧長本人不屬於政府編製,擔任糧長期間期間產生的各種費用都由糧長自己承擔,政府不予報銷,他隻是以私饒身份來接受政府的委托辦理公務。
因為擔任糧長需要承擔大量的費用,而且還需要把每年征收的稅糧登記造冊,所以就要求糧長不僅要家境殷實,還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當時屬於中等收入水平以上的地主就成為了朱元璋的最佳人選。這些人他們本身自己就有大量的土地,完全可以承受的起公務負擔,而且他們大多出身於耕讀世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完成糧長任內的工作自然不在話下。
糧長雖然不算基層官吏,但卻是帝國統治的重要一環,趙和雖然看不起擔任糧長的趙誌高,但在太平裏,趙誌高確實是個不大不的人物。
當久遠的記憶從趙和腦海中出現的時候,趙和才知道,原來這個糧長還是很重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