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關於農事(1 / 2)

“小員外,丁知鎮有請。”一名鎮上的差役來報。

宋傑正愁沒借口開溜,聽到丁平找自己,便立馬跟晁克己告罪離開,跟著那名差役去了丁平的知鎮衙門。

知鎮衙門就在顏神鎮的中心,占地不大,就是一座三進的院落,前堂辦公,後堂是丁平的住所。

丁平早已成家,但並未將正室接來顏神鎮,而是留在淄川城內的府中,他一月會回去一趟,隻帶了一名妾室和兩名丫鬟在顏神鎮上照顧他的飲食起居。

好在顏神鎮到淄川城隻有一百餘裏,官道維護得也十分良好,馬車半日便到,若是騎馬會更快。

剛到鎮衙,丁平就笑眯眯的把宋傑迎到後堂自己的書房中,先是問了問近期組建鄉兵之事,又問了問宋家修建堡寨之事,最後把梁尚君的意思告訴宋傑,加快建爐,加大琉璃產量。

宋傑當然是立馬同意,承諾盡快再建新窯。

“兄長,還有幾件事想請兄長支持。”宋傑本要離去,但想起一事,便問道。

“何事你說。”丁平道。

“兄長可認識軍器作院之人,近日我們去城裏找了不少泥瓦匠,木匠和鐵匠,就是沒什麼打製武器的匠人,兄長你也知道,鄉兵的武器我們還得自己打製,讓普通鐵匠打製農具還行,不過打製甲胄和刀劍卻有些吃力。”

“能否請刺史大官人幫忙從作院借幾人過來,當然銀子我來出。”宋傑說道。

“此事到不難辦,過幾日我回城裏見了大官人再說吧,其餘還有何事?”丁平聽罷沉吟一聲便同意轉告,遂又問道。

“還有就是釀酒的糧食還得多收一些,顏神鎮市麵上的糧食都被我收的差不多了,其他地方的糧商要價太高,不知兄長可有門路?”宋傑又問道。

俗話說,手裏有糧,心中不慌,宋傑收糧不光是為了釀酒,還得為宋家這麼人的口糧考慮,那日見到朱來等人被餓得皮包骨頭的慘樣,讓他不得不未雨綢繆,想著在家中多存儲些糧食。

“糧食的事情不好辦,今年山東許多州府遭災,糧價漲得厲害,此事我將一並請大官人示下,相信大官人會有辦法,此事交與我去辦,你安心擴建產業提高產量才是正事。”丁平點頭交代道。

“是,兄長,小弟馬上就去辦。”

……

三月過去,宋傑沿著淄水連開三座玻璃坊,一座冶鐵爐,一家釀酒作坊,把手裏的銀子大部分都花了出去,剩下的全部用來購買糧食和種子,馬上就要入秋,正是小麥播種的時機,訓練了三個月的宋家鄉兵大部分便又做回農人。

此時山東大多種植粟、麥、黍、豆和少量的占城稻,土地一年輪作兩次,春夏種植粟米、黍或豆類,秋季種植小麥或占城稻,但山東大部分農人還是習慣種植小麥,占城稻的種植比列太小,這也跟當時的水利灌溉不力有關。

在土豆、玉米、番薯和花生等高產作物未傳入中原時,人們的主食還是以稻、麥、粟、黍、豆為主,北方的糧食產量平均畝產隻有約兩石(約二百五十斤),南方畝產約三石。

金朝繼承了遼宋時稅製,但要複雜許多,女真族與漢人征稅方式不同,漢人的稅賦重得多。

正隆年間,金朝廷要向漢人征收物力(資產稅)、兩稅(地稅),戶調(即民田必須以其地的十分之三為桑地,征收絲綿絹稅),此外還有商稅和其他雜稅,還要承擔職役、兵役、力役。

酒、曲(釀酒用)、茶、醋、香、礬、丹、錫、鐵、鹽實行專賣製度,經營以上物品必須購買榷引。

當然還有萬惡的和糴製度,就是朝廷向民眾強製購糧食的一種官買製度。

這些稅賦的征收皆是以資產為依據,宋家可以說都占齊,即便是身為基層官員的宋傑,繳納的賦稅也占到收入的三成,如果不是酒和琉璃的利潤巨大,宋傑也不敢一口氣購下如此多田地,建恁多新窯,還訓練鄉兵。

就是作為中高級官員的梁尚君同樣也須繳納兩成的稅賦。

三月過去,梁尚君還沒有幫宋傑解決糧食問題,這讓宋傑有些擔心,為此宋傑還跑了幾次州衙,得到的回複是,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因此種地存糧變成了宋傑首要關心的事。

宋傑從小生長在農村,對農事毫不陌生,每到農忙時都會幫著家中栽秧、打穀子,自詡農事小能手。

不過此時的情況又不相同,宋傑沒有種過冬小麥,也不會養蠶桑,但宋家懂的人不少,無論是宋家原來那些佃戶還是李家村的人都極為熟悉,還有官方發行的《齊民要術》和《四時纂要》二書教你如何幹農活,南邊的《陳旉農書》也流傳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