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颯爽,野鹿膘肥,山澗清流中,鯽魚鮮美。
宋傑帶著一隊人在博山之中用火槍狩獵,這也是他第一次和眾人秋獵,大夥兒路過一處潛潭,見裏麵鯽魚長得都有一尺長,三毛便下水捉了幾條,用木棍串起來炙烤。
李元和朱來一人扛著一頭野鹿,另有兩人抬著頭野豬,其餘人都有收獲,此時正好歇腳,遂把獵物置於地上。
有人見三毛捉魚有趣,也學著他脫掉鞋子,下水摸魚,李家村的後生不會捉魚,有人一不小心摔倒在潭中,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宋傑見此情景覺得好不愜意,仿佛又回到前世在農村生活的年代,一群夥伴一起打獵,一起下河摸魚,無憂無慮。
忽然潭邊的灌木叢中響起窸窸窣窣的聲音,引起了李元的注意,隻見他拿起火槍,熟練的從身上的挎包中取出一截麻紙,撕開後,把定量裝好的火藥倒進槍管,再塞進鉛子和麻紙,用竹身鐵頭的捅條把它們壓實,引信插入傳火孔中,一套動作下來大約三四十秒便完成。
宋傑為了方便火槍手,專門改良了一下當時流行的麻布挎包,做成兩層,外麵一層豎排著三格,一大兩小,大格裝麻紙包裹的約五錢重的定裝火藥數十個,兩個小格子分別裝鉛子和引信若幹,不用時可用扣子扣上,咋一看有些像後世的軍用挎包。
裏麵還有一層,可用來裝些幹糧,宋傑本來設計了背包,不過眾人還不太習慣,大部分人選擇用挎包,而且這種挎包還能改良成腰包,符合宋金時期人們的習慣。
那片處灌木高有一米左右,頗為茂密,一直延伸到山間樹林中,其餘幾人也發現了異動,有人和李元一樣裝火藥,有人拿起長槍,跟著李元躡手躡腳的靠近剛才異動之處。
眾人估摸著裏麵應該有大貨才會如此。
不過當眾人靠近時,卻再沒有一點動靜,似乎灌木叢中的獵物有所警覺,李元對拿著長槍的虎子打了個手勢,意思是讓他先用長槍把獵物趕出來,待它現身後再用火槍解決,現在可是有好幾把火槍都準備好了,無論是野豬還是老虎、豹子都不怕它跑了。
虎子會意,拿起長槍往裏麵一陣攪動。
“哎喲!”
裏麵響起一個人的叫聲。
“什麼人?出來!”李元先是一愣,隨即大喝一聲,端起了火槍對著聲音傳來的地方,火折子的蓋子揭開,隨時準備吹燃點火。
“各位官人莫動手,我隻是路過的樵夫。”一個男子,穿著粗布青窄襯衫,有些破爛,臉上的髒兮兮的,一臉驚慌的彎著腰,用手半遮著頭站起來,驚呼道。
宋傑發現他內裏鼓鼓的,似乎藏有東西。
“抬起頭來。”李元又喝道。
“大元哥!”
“石頭!你怎麼會在這裏?”
正當男子抬起頭後,李元和那名男子幾乎同時叫出對方的名字,原來是李元認識的人。
不光是李元,李家村的人都認識,這男子就是李家村上次失散的青壯。
他叫李石頭,是留下來斷後的人,被亂民裹挾著參加到趙家軍中,這幾個月都跟著趙家軍東奔西跑,現在李家村還有四十多號人也在趙家軍中。
李石頭聽說宋家收留了李家村眾人,現在老幼婦孺皆安好,他的老母也在其中,忍不住對著宋傑跪下磕頭,激動得熱淚盈眶,口中不斷道謝。
宋傑最見不得這種場景,忙拉起李石頭。
李石頭還告訴了眾人一個消息,趙家軍在臨朐吃了敗仗,正被完顏昂的率軍四處追擊。
趙家軍分作三路逃亡,一路往淄川,一路往莒州,一路往密州,李石頭是跟著趙三娘的隊伍逃過來的,他過來找水,結果剛好遇到宋傑等人。
在博山的後山,還有數百趙家軍的人馬躲藏在其中。
聽到這個消息,宋傑驚出一身冷汗,難怪今天進山就遇到不少獵物,原來是被後山那些人驚動,都跑出來了。
媽蛋!第一次出來打獵就差點遇上亂軍,宋傑心中此刻萬馬奔騰。
“石頭,你是說你們後山還有幾百號人,那你們哪來的糧食?下一步有何打算?”李元問道。
“現在就是沒有多少糧食了,所以他們想晚上偷襲山下的顏神城,小官人,這可如何是好?”李石頭這時反應過來,險些忘了這事,不由得焦急問道。
“哼!不怕死就讓他們來好了,你去把李家村的人都帶走。”宋傑聽到趙家軍還打著顏神鎮的主意,心頭頓時火起,便對李石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