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水泥與商幫(1 / 2)

垮塌的地方正是南台山和青龍峰的夾角處,這裏被選為大壩的攔截點,因此工人把條石弄到此處後便堆積起來。

趕到事發地後,宋傑看到,條石已經堆起三米高,五米寬,靠近南台山一麵有數塊條石倒了下來,有兩名勞力被壓在下麵,生死未卜。

眾人七手八腳的搬開了條石,才看到一名四十多歲和一名二十歲左右兩名男子被抬了出來,看樣子已經沒有了生氣。

不多時,丁平也聞訊趕來,見到有人傷亡,丁平臉色不善,見宋傑在此,他搖搖頭道:“那處山體邊緣不規則,條石放上去容易垮下來,哎,沒想到還是出了事。”

宋傑上前仔細觀察了一下那處垮塌的地方,心中不由得感慨道,要是有水泥就好了,如此便不會有這種危險了。

可水泥如何做,自己前世沒有山寨過,這玩意兒又不是暴利行業。

回到府中,宋傑便開始試製水泥,其原理宋傑也隻知道是數種粘性材料磨成粉末加水後凝固,應該少不了石灰石,粘土等物,還要用火燒,但是具體原料配比和流程還需要試驗。

一開始,宋傑列出了十餘種材料,每一樣都磨成粉,然後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再燒製,研磨,加水凝固。

經過半個月的實驗,發現石灰石、粘土、鐵礦渣,按照4:4:2磨碎後燒製,形成的塊狀物再次磨成粉後,加水凝固得到的水泥最為接近後世的狀態,而且他還意外的發現,加入石膏後,水泥凝固的時間會延遲,還能提高水泥的粘性。

有了這種原始的水泥後,宋傑立馬找上宋冒貴,讓他安排人在南台山下去修建窯爐,燒製水泥,並把此事交給了宋二狗宋荊負責。

宋家人對宋傑鼓搗出新奇玩意而已經司空見慣,似乎隻要一有問題,宋傑便能想出辦法解決,負責宋家生產的宋冒貴特別有感觸。

“小傑,這玩意兒真的能和石頭一樣硬?”宋冒貴半信半疑的看著宋傑磨出來的原始水泥問道。

“如果混入選好的砂石,再在裏麵加入鐵柱,應該比石頭還要堅固。”宋傑想了想後便道。

“還要加入鐵柱?這可是費錢的東西,我還沒聽說修水壩要用鐵,你可要想好了,之前預算修水壩我們要投入十萬兩銀子,這可是十二萬貫錢啊,現在你要在裏麵加鐵柱子,不知又要投入多少銀錢,小傑,咱們宋家再有錢也不能這麼幹呀。”宋冒貴畢竟是宋家老輩,聽到宋傑還要用鐵來建水壩,宋冒貴不得不勸說一番。

宋傑知道宋冒貴的擔心,不過這水壩修好後,至少要使用上百年,總不能隨便堆些石頭就行吧,自己要的是水力大壩,水力的大小與蓄水高度相關,蓄水高度又與大壩的強度有關,這是一個連鎖的過程,若是沒有鋼筋混凝土,普通的水壩達不到要求。

想了半晌後,宋傑咬牙道:“貴叔,這事得用上鋼鐵才行,就算貴也隻得弄,我們顏神鎮不是有鐵礦和石炭嘛,咱們就自己冶煉,花錢也要少一些。”

“啊?咱們已經有兩座冶鐵爐了,還要建爐子?”宋冒貴不由得再次吃驚的問道。

“嗯,還要建爐子,再建幾座。”宋傑點頭道。

“這……這水泥要建爐子,冶鐵也要爐子,哪裏去招募恁多工人呀。”宋冒貴又問道。

“此事,我需與丁兄商議一下才行,貴叔,你先去建爐子,燒水泥的爐子先建造三座,冶鐵的爐子建兩座,人手我來安排就是。”宋傑考慮了一下對宋冒貴道。

宋冒貴輕歎口氣道:“那我也隻能從琉璃坊中抽幾名老人去建,其他人也不懂修建爐子之事。”

“哦,對了,貴叔,我們現在用冶鐵爐子可否改進一下,如果把上麵的口子建小一點,中間爐身加大,再提高風箱的風力,會不會提高鐵的產量和品質。”宋傑又問道。

冶鐵之事宋傑一直沒有仔細研究過,不過現在用的冶鐵爐與自己後世見到過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雖然宋冒貴不是專門冶鐵出身,但燒了幾十年的琉璃,對修建窯爐十分在行,冶鐵爐和燒製琉璃的爐子相同,因此宋傑才有此一問。

宋冒貴聽後想了想道:“此事我也不知,隻能試過才行,我試著建個小爐子看看,若是可行,對我們燒製琉璃也有用,畢竟冶鐵和煉製玻璃同理,爐內越熱,出來的琉璃成色越好,產量也越大。”

宋傑又對宋冒貴提出,把推拉式風箱,換成了與水車機床的原理一樣的葉片式畜力風箱,一頭牛或一頭騾子便能讓風箱高速轉起來,還能節省了不少人工,而且送入爐中的空氣量也更大,能一定程度提高爐溫。

宋傑對於水力機床十分熟悉,於是他畫了一個構想的畜力風機,讓宋冒貴先找譚木匠試製一下,看是否可行。

宋冒貴拿著圖紙離開,宋傑再次前往南台山找丁平,商議人手之事。

宋傑此時發覺自己現在的管理有些無序,南台山有上萬人勞作,還有兩千人的護壩隊,整個攤子鋪得挺大,但又像一盤散沙,宋傑明顯感覺現在缺乏管理和技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