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總是在探討資本主義與工業文明,其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指生產關係,一個是指生產力。
從馬聖人的理論來推導,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一體兩麵的關係,也是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事實。
因此便有人斷言在華夏的封建農耕文明中便無法出現資本主義,甚至有人開始惋惜後來的明末資本主義萌芽被滿洲人生生閹割掉。
從戰爭破壞生產力的角度來說,建州女真入關後的統一戰爭確實極大的破壞了華夏的生產力,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洋務運動以來,華夏引進了大量的先進機器後,為何卻無法出現大規模的資產階級,也沒有讓華夏成為所謂的資本主義國家。
此時又有人說了,那是因為那個時候的華夏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資產階級收到封建勢力和外國勢力的雙重打壓,先天不足,後天又發育不良,是苦逼的青年。
但有一個相反的例子,便是倭國,這個極度擅於學習的國家一度稱霸亞洲,其成功有兩方麵,一是軍政集權,二是國家資本主義也可稱之為帝國主義。
當然狹隘島國主義的思維讓與其有相似地理條件的不列顛都從骨子裏帶著擴張的基因。
相反,大陸國家尤其是自然條件優越的國家的擴張欲望就要低得多(除了北極熊的擴張有些特殊)。
站在後世人的角度思考當世的問題,宋傑更加明白,國家的強盛首先取決於軍事的強大和科技的先進,這是維持一個國家最為重要和基礎的東西,任何脫離了這兩樣要想改變某個國家和時代都是不現實的。
統一華夏是宋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但這隻是他個人的意願,即便是貴為一國之君,當個人意願無法與國家意願達成一致時,是十分危險的事情,這也就意味著你這一國之君的位置很可能就做到頭了。
因此要把個人意誌上升為國家一致必須要有一幫支持你的人,這些人不是朝堂上的官員,而是一個階級或階層,並且這個階級或階層有這個時代最為強大的力量。
在宋金時期最強大的階級和階層當然是地主階級,但這是農業文明的基礎,因此宋傑要扶持資產階級,他要把資產階級催生成華國最有力量的階級,並把他們的利益與華國的利益高度集中在一起,同時也把自己變成最大的寡頭。
這樣,宋傑的個人意誌便能夠順暢的上升為國家意誌,這種意誌除了通過軍隊去實現,更多的是通過利益去粘合。
隻有如此宋傑才能把自己的統一華夏的目標,包括擴張的願望付諸實際,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追隨者。
對大宋的這次戰爭宋傑嚐到了甜頭,華國政府一開始也看到了好處,對外戰爭的模式從自上而下變成了自下而上需求,而且政府節約的大筆的經費,內閣對這種模式十分看好。
不過在利益分配上卻出現了問題,也差點造成了華國社會的一次撕裂。
對大宋的戰爭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宋傑和華國政府,其次便是這次提供軍資的各大商幫,他們得到了大量土地的使用權和礦山的開采權,最後是參加了戰鬥的宋家軍和鄉兵,他們獲得了至少五十畝的土地和一部分現金獎勵。
按說這樣的分配應該是理想狀態,而宋傑一開始認為當地可能會有的反彈也沒有出現,反而是國內各地出現了不滿的聲音,這次五萬鄉兵是從淄州和青州抽調的,他們都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現金獎勵,這讓其他州的地方鄉兵極為不滿,進而把怨氣發泄到各州的官員身上。
居然還出現了州長被刺殺的事件,這人便是密州州長許思安。
許思安是梁尚君的學生,今年四十多歲,原來是淄州的一名八品司吏,後來宋傑造反,梁尚君投靠了宋傑後,許思安也跟著投靠宋傑,一直都在丁平手下管著民事和農政,做事還算勤勉,對大棚技術的推廣出過不少力。
因此,去年宋傑把許思安提拔為密州州長,而許思安也為了不辜負宋傑的信任,在密州更大力度的推廣大棚技術,兩年不到的時間密州的大棚就占到所有土地的三成多,高於華國的平均水平。
密州本來人口並不多,後來隨著宋金的逃戶越來越多,密州也安置了不少宋金的逃戶,因為地處華國的東麵,去年也沒有受到黃河的水患,仆散忠義的騎兵也隻是進入密州的邊境幾個鎮後便退了出去。
所以密州這幾年都是豐收年,當地的農戶越來越富足,去年因為水患和兵災,朝廷向沒有受災的地方收購糧食,密州當地的農戶還大賺了一筆,除了三成的錢被強製存入王室銀行外,密州當地許多農戶手裏還有不少的資金,這些資金放在家裏不能生錢,全部存銀行許多人又不放心,而且已經有三成被強製存入了,雖然宋傑在收到金國的賠款後,便兌現了民間存款的本金和利息,但接著續存的人隻有一半左右,即便這樣也讓王室銀行已經有了五百萬華元的長期固定的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