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報紙的魔力(1 / 1)

辦報需要的啟動資金是宋傑私人掏的腰包,主要是購買紙和墨,以及刻板等,同時為了推動蒸汽機的進一步廣泛使用,宋傑特名韓衡帶著白衣衛的年輕人開始研製采用蒸汽機帶動的印刷機器。

此時已經發明了活字印刷,而且已經開始大量使用,基本是用木雕出字,但木頭在沾墨後使用的壽命不長,於是宋傑先是建議采用鉛作為版材,而且鉛板還可以大量鑄造,雕刻師隻需要在鑄造的鉛字版上修改就行,鉛的硬度不高,也便於使用,唯一的問題就是鉛有毒,長期接觸會導致鉛中毒,最後又被換成了銅版。

報紙的出現起初並未太多的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在開始的時候報紙都是免費送給人們,特別是一些酒樓,茶肆之類的地方,在這個識字率不高的時代,許多人拿著報紙也沒什麼用處,於是在酒樓、茶肆等地方便出現了讀報人這個職業。

一般都是由酒樓出錢請識字之人來讀報,食客一邊聽著讀報人讀者報上的內容,一邊吃東西,喝著小酒。

而讓他們願意停下去的原因無他,便是有趣。

開始出現的名為顏神報的報紙,一開始登錄的都是一些顏神城中發生的趣事,如張家的兒子中了舉人,李家的孩子取了漂亮媳婦,周家因為做什麼買賣又賺了不少錢。

當然還有大家都關心的王室的事情,宋傑平常都喜歡吃些什麼,王後和各妃嬪喜歡什麼樣的穿戴等等,這也成了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

漸漸的報紙上又出現了一些話本,有的是在現有戲曲基礎上改變的,比如《鶯鶯傳》、《玄奘法師西行記》,也有大家都沒有聽過的新話本,比如《三國話本》、《梁山泊好漢傳》、《嶽飛傳》,還有一些神怪的話本也深得百姓喜歡,如《聊齋》、《搜神記話本》。

這些話本很快又被改變成了院本和南戲流傳出去,被搬到了戲園子裏,給戲曲文化也注入了新的活力。

就在大夥兒都開始習慣了報紙後,這時的報紙也不免費發放了,而是要收錢了,不過一份報紙價格也不貴,隻要壹角一份,每十日便會出一期,內容也比以前更豐富了,不光有張家長李家短,話本連載,還有一些詩詞歌賦,並加上一些商家的產品推薦,每個商家都會給自家的產品做一個簡介,說明用途,大多會吹噓一番。

很快有人發現這種報紙還可以牟利,便有樣學樣的也辦起了報紙,結果朝廷很快便頒布了新的法令,要辦報紙可以,必須取得朝廷的批文,現在朝廷把批準辦報的權利交給大同社,也就是說如果要辦報紙,便必須找到大同社才行,這時候華國民間的資本便開始蠢蠢欲動,拿著錢找大同社合作辦報。

這也是宋傑希望看到的,再精明的商人,都比不過做壟斷生意的,這與你努不努力完全沒有關係,任何商家想要做大,離開了這一點都難以實現,無論是古代的陶朱公還是後代的嘉誠哥,杭周馬,深圳騰都是這樣,如果國家不讓你壟斷這門生意,即便是你再好的創意都隻能是個小富豪。

老話說得好,小富靠勤,中富靠運,大富靠命。這話一點不假,就算是一頭撞在封口的豬也能飛起來,不過不是所有的豬都能飛天,是命運選擇了這頭豬,當然如果把這頭豬換成一個精明的商人,那他就會變成富甲一方的人。

而這股風是曆史讓國家吹出來的,有的國家就是想吹,也可能底氣不足。

經過數年的催化,華國的民間,特別是是東部的山東地區,民間比較富有,百姓手裏有了餘錢,除了部分存入銀行,許多人都把錢用來做買賣,加上田皮買賣的放開,不願意種地的百姓直接搬到城鎮中,變成了第一批農轉非的人口,他們也開始繁榮著城市的商品經濟。

在華國濃烈的重商氛圍下,隻要不是懶人,怎麼都能找到一口吃的,精明一些的都過上了比在農村中更好的生活,有人都住上了樓房。

要做什麼賺錢,一開始大部分人都從事傳統的行業,如餐飲,酒樓,賣小商品等技術含量不高的,有點技術的,便會做些木工,漆工,鐵匠等手藝活,當然更多的人都被商幫雇傭為工人,拿著比在農村高許多的收入。

後來隨著華國朝廷對經濟的引導作用凸顯,已經與宋金貿易的開展,冶金、紡織、建材和食品加工逐漸成為華國出口的大項,而民間資金也越來越多的湧入這幾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