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匠坊發生的事情,很快傳到了李世民的耳朵裏。李世民隻是笑笑,沒有任何表示。高公公和袁罡二人,吃不準李世民是什麼心思,不敢添油加醋,這件事便就這麼過去了。(十分鍾後刷新)
兩日後,旨下中書省。因弘文館學生出身貴族,不專經業,敕令歸國子監生例考試,一視同仁。弘文館教習增減之後,專司負責各國留學長安諸生。藏書移置崇文館,崇文館教習,兼弘文館,國子監教習。
旨意下達,眾皆嘩然。
這道旨意,等同於是廢止了如今的弘文館,讓弘文館從一個‘貴族學校’變成了一個‘留學生大學’,初衷都改變了。原本的學生,到了國子監去讀書。按後世的理解,就是原本在重點大學讀的好好的,給攆到了普通大學一樣。
學生家長自然不幹,旨下當日,便有十餘道奏折呈上,都是引經據典,勸誡李世民不要這樣做的。但是這些奏章,通通都被駁回了。駁回的理由隻有一張‘成績單’,乃是弘文館的一次策論考試,一共六十餘名學生,四十多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實實在在地印證了旨意上那句‘弘文館學生出身貴族,不專經業’,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不是朕不給麵子,實在是你們家的孩子太垃圾,留在弘文館,是浪費教學資源。
反對的聲音,漸漸平息。緊接著又一道旨意,讓整個朝堂都沸騰了起來。
兵部暫設‘講武堂’,為兵者研究武學之所。初期招募學員六十名,設甲乙丙三個班。就這麼幾句話,多餘的解釋一句也沒有,畢業了之後,如何安置也沒。就這麼一個‘三無產品’,卻一下子引爆了整座長安城。
在旨意下達之前,長安城中便有消息。洛陽侯李牧,又搗鼓出一個新點子。想要攛掇陛下,設置一個新學校。這個學校的架構,仿照逍遙穀中的大唐技校,但實則是一所軍事學校,旨在培養出大唐下一代軍事人才。
消息傳出的時候,很多人不以為然。大唐以武力國,就算是文官,如長孫無忌、房玄齡這些人,最初也都是在軍隊裏頭做參軍的。哪個不知道,真正的將帥,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設學校培養將軍這樣的事情,類似紙上談兵,不一定會有實際效用。
現在看到旨意,他們顯然低估了李牧在皇帝心中的位置。李牧的話,陛下竟是言聽計從。但也有人暗搓搓的想,陛下多摳門一人啊,設學府這麼花錢的事情,陛下能答應的主要原因,還得是在這錢是李牧出的前提下。有人出錢,當然是不花白不花。至於李牧的錢從哪兒來,沒人想過這個問題,好像從李牧展露頭角開始,他的錢就像是源源不斷一般,什麼時候聽過他缺錢花?有過這種時候麼?
雖然對這‘講武堂’的前景不看好,但並不妨礙他們的熱情。因為據可靠消息,這講武堂雖是打著‘兵者研究武學之所’的幌子,實際上卻是‘陪太子讀書’的地方。就如同崇文館一樣,太子在崇文館讀書,陪太子讀書的人,無一不是三品以上重臣之子,為何要這樣?一來以示恩寵,二來也是想給太子培養一個班底。對皇帝來,自己的重臣是可以信賴的,他們的兒子,自然也可以信賴,如此也可避免發生太子奪權的事情。
但崇文館陪讀,要求太過苛刻。三品以上官員嫡長子這一項,便刪減掉了大部分的人,而且也不能是光有這個身份就可以,你還得是‘學霸’才行,不然若是遊手好閑之輩接近了太子,把太子帶壞了,這個責任誰來負?
因為這些限製,導致了能入崇文館的學子,多是文官的孩子。很多陪李世民打下的武將,如程咬金之流,他家那六個鐵憨憨,這輩子是沒進崇文館讀書的機會了。
現在有了‘講武堂’,情況就不一樣了。它給武將們一個機會,我家的兒子讀書不行,但打仗可以。不要忘了,古語有雲,文人相輕,武人才重義。一起讀書的感情,哪有一起扛槍來的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