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明報報社(1 / 2)

張凡呆在家裏已差不多快三個月了,《大唐雙龍傳》也亦完本近四百萬字把張凡累得夠嗆,在最後大結局的幾章裏,張凡費盡心思改了又改,總算脫離原著倉促結局那種虎頭蛇尾的遺憾,估計再也不會被那麼多人攻訐了。

在寫書期間,張大海看不慣張凡每宅在家裏,要拉他一起出海捕魚。聽聞兒子在寫武俠時一開始還噓之以鼻,可當張凡拿出書稿後一上手就再也放不下了,現在連電視節目都不看,成抱著書稿沉迷其中,甚至連幾次出海都差點耽誤了。到後來張凡的碼字速度已跟不上張大海的閱讀速度,每三番五次跑到兒子屋裏催促速度更新,毫無疑問地成了張凡的第一個書迷,而且還是那種鐵杆粉絲,讓張凡痛並快樂著。

全書完成後,張凡整理好書稿,在書稿封麵寫上書名和自己後世在起點所用的筆名“揚帆”,就準備投稿了,由於是武俠類,自然是選擇金鏞老爺子創立的明報,畢竟該報的讀者有大量的武俠迷。

明報是香港的中文報紙,由金鏞和沈寶忻在月立。公司注冊資金十萬元,金鏞占百分之八十的股權,沈寶新占了百分之二十。這樣的股權比例一直維持到九十年代。有“明理”的意思,同時也象征了光明的前途。金鏞在《倚屠龍記到了“明教”這麼一個組織。金鏞與有緣。《明報》的銷量起初並不盡人意,有過一段相當艱難的時期,甚至麵臨倒閉的危險。金鏞與沈寶忻硬是苦苦支撐下來,甚至不惜以典當來維持。他們確確實實將辦報作為一項人生的事業去做,不願意半途而廢。

倪框曾過:“《明報》不倒閉,全靠金鏞的武俠。”這話很有幾分代表

當時金鏞的武俠在《商報》上連載已擁有大量讀者。許多人為了看金鏞武俠,便改買《明報》。《明報》創刊之初,連載的就是《神雕俠侶》,發行量達到六千份。

張凡帶著整理後的前三卷書稿來到了香港本島東區的柴灣,明報報社就位於這個地段。走進明報報社後,張凡直奔明報前台接待處,長相清秀的前台美眉打量著眼前這個衣著樸素的帥哥,頗有幾分興致地微笑道:“先生您好,請問有什麼事嗎?”張凡按捺下心中的忐忑,故作鎮靜地回答道:“你好,我是來投稿的。”美眉非常客氣地道:“請將書稿交給我,然後在登記薄上寫明您的家庭住址以及信件收寄地址。”看著張凡登記完畢,前台美眉把書稿放進一個文件袋裏,又熱情地問道:“感謝您對明報的信任和支持,我會盡快將您的書稿轉交給編輯部,請問先生還有其他事嗎?”張凡搖了搖頭:“沒有了,謝謝!”前台美眉微笑道:“不用客氣,先生再見。”“再見”……

張凡掉頭步出大樓,站在台階上深呼吸後長籲一口氣,雖然他對《大唐》一書有絕對的信心,但麵臨投稿時還是未免有幾分緊張,就像前世應聘時麵對主考官似的。暗罵自己一聲沒出息,好歹哥也是見過大世麵的人了,然後就沒心沒肺的將此前一切統統拋諸腦後,沿著大街溜達著欣賞起幾十年前的香港風情來。

陳宏濤是明報編輯部的一個武俠編輯,他的職責就是對來稿進行初期審核,把那些一看就是撲街之作的書稿剔選出來給作者寄回去,再附上幾句“您的文筆不錯,構思奇妙,不過與明報風格不符,不適合在明報上刊登”什麼的,白就是我們明報瞧不上,哪來的就請回哪去吧。如果是自己瞧得還算順眼的,就放一邊寫上幾個好評上交給武俠組組長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