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回 赴東北鍾馗擒鬼(七)(2 / 2)

市舶司是中國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於韋仁前世的海關。其職掌檢查進出船舶蕃貨、征榷、抽解、貿易諸事。

唐高宗顯慶六年設市舶使於廣州,總管海路邦交外貿,派專官充任。市舶使的職責主要是:向前來貿易的船舶征收關稅,代表宮廷采購一定數量的舶來品,管理商人向皇帝進貢的物品,對市舶貿易進行監督和管理。是市舶司的前身。

北宋開寶四年97設市舶司於廣州,以後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陸續於杭州、明州今浙江寧波、泉州、密州今山東諸城設立市舶司。

至元十四年朝政府在攻取浙、閩等地後,立即在泉州、慶元今浙江寧波﹑上海、澉浦今屬江海鹽四處港口設立市舶司。後來又陸續添設廣州﹑溫州﹑杭州三處。經過裁並,到世紀末,隻在慶元、泉州﹑廣州三處港口設置。

吳元年元至正十二年市舶提舉司於直隸太倉州黃渡鎮今江蘇太倉附近,洪武三年7以太倉逼近京城改設在廣東的廣州、福建的泉州後移至福州、浙江的寧波各一司。在廣東的是專為占城越南、暹羅泰國、滿剌加馬來西亞、真臘柬埔寨諸國朝貢而設,在浙江的是專為日本朝貢而設。在福建的是專為琉球朝貢而設。永樂元年4又在廣州設懷遠驛,在泉州設來遠驛,在寧波設安遠驛,由市舶司掌管接待各國貢使及其隨員。廣東懷遠驛,規模龐大,有室二十間。廣東市舶司命內臣提督。六年,為了接待西南諸國貢使,又在交址雲屯今越南廣寧省錦普港設市舶提舉司。嘉靖元年倭寇猖獗,罷去浙江﹑福建二司,唯存廣東一司,不久亦被廢止,直到三十九年,經淮揚巡撫唐順之的請求,三司才得到恢複。四十四年,浙江一司以巡撫劉畿的請求,又罷。福建一司開而複廢,至萬曆中始恢複。自此以後,終明之世,市舶司無大變動。

清兵入關統一中原後,為了防範台灣鄭成功,開始實行關閉政策,對外通商口岸僅限澳門一地。因此,泉州市舶司已經廢止,但是,海上走私行動一直未有停歇,十分的猖獗。韋仁所行明中的目的便是要開展緝私監察。

泉州又稱鯉城、刺桐城、溫陵,地處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曆山大港齊名。泉州曆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西周秦漢時期屬閩越地,三國吳永安三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但因人口稀少,不久撤銷,直到多年後的南朝梁才再次設縣。唐久視元年第三次置武榮州,泉州一帶的建製才穩定下來,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武榮州改名泉州。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帶直到五代時才設縣,泉州沿海一帶在唐朝中期後才形成陸地。此後,先後設有郡府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漳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朝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縣及南、北二錄事司;翌年,南北二錄事司合而為一。泉州屬福建行省。明洪武元年,朱元璋稱帝,國號月,泉州路降於明。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清承明製,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三級製。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

到達泉州府修養數日後,韋仁身穿便裝帶著雙兒等四女悄悄離開了驛館,到城內逛逛。

泉州城內,幾條主幹道商鋪林立,街上人流不息、車水馬龍的,叫賣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這一路海上航行確實辛苦,其中曾柔是第一次坐船,她和王屋派弟子及驍騎營兵士們可是受老鼻子罪了。韋仁知道女人性喜歡逛街,為了補償她們,因此這才帶她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