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休把大乙夏戰死的悲劇,轉化成激勵將士奮勇殺敵的動力,正要發動新一輪的強大攻勢。這時文王的密信送到了。
文王的密信中沒有明國王的意見,隻是請張文休提出是戰還是和的建議。張文休從父親張雨生那裏繼承下來的家規是無限忠於國王,一切都以國王的意見為意見。他接到文王密信,首先想要弄清文王是何態度。他把密信反複看過,終於領悟到文王的真實意圖。南征戰鬥正如火如萘,如果國王想戰,給個鼓勵就是了。現在卻問大元帥對戰與和有何建議,這不是分明是要停戰議和嗎?國王有了停戰的念頭,這仗還能打下去嗎?雖然將在外君命可以不受,可是張文休卻沒有自作主張的勇氣,隻能唯君命是從。
停戰已經不可避免,身為大元帥的張文休現在集中思考的是,以何種方式停戰才能最為有利。停止前進,全軍後撤,脫離接觸,實現和平,這是最簡單的辦法。可是這樣的停戰與戰敗無異,張文休絕不肯這樣做。他想到一個最佳的停戰方案,各部就地安營,掛出免戰牌,要求和談。同時命令後續部隊把已經在渤海軍掌握之中的新羅國橫貫東西海岸的長城全線搗毀,以便重新議定邊界。
新羅國這時也發生了一件大事。孝成王金承慶病逝,其弟金憲英繼位,稱新羅國景德王。景德王金憲英這時急於安撫國內臣民,巴不得立即停戰,很快就派人來議和。張文休自持兵強馬壯,蠻橫的要求以停戰線為界。新羅國景德王求和心切,隻好滿足了張文休的要求。兩國就在停戰線上立碑為記,各自撤兵,實現和平。
張文休南征的誓言是蕩平新羅國,現在中途停戰撤兵,誓言已經化作泡影,雖然強占了五百裏土地,仍然感到辜負王命,臉上無光。他在回師的路上突然想到高海清誣陷大野勃的往事,心裏沉甸甸的。他想到一個非常要害的問題,就是文王並沒有明確表示要停戰議和,是自已猜測出文王的意圖,自作主張劃界撤兵的。這可就有欺君罔上的嫌疑,萬一有人指控他謀反,那是渾身長嘴也不清的。越是靠近敖東城,他就越是感到緊張和不安。回到敖東城之後,他就立即向文王上表請罪。
這rì朝會上,張文休向文王稟道:臣率兵南征,苦戰一年有半,遲遲沒有摧毀敵軍主力,有負王廷厚望。戰鬥正酣之際,臣不經基下降教,就與新羅國劃定邊界,撤回人馬,有違朝綱國法。現將請罪表呈上,請基下懲處。
文王雖然沒有正式宣布過停戰議和的決定,卻在密信中向張文休作過暗示,這時見張文休把責任全都攬過去,知道他這是擔心受到別人指控,象大野勃一樣不僅無功還要治罪。文王登位之初曾經有過提防張文休謀反的念頭,至今感到羞愧。現在見張文休凱旋而歸卻驚恐不安,就感到過意不去,急忙安慰了幾句。
文王道:南征大軍節節勝利,攻占五百裏土地,也是可喜可賀。張文休征戰有功,應該嘉獎。這份請罪表孤王就不能接受了。
大元義因為父親戰死而對大元帥張文休心懷怨恨,正要尋找機會向張文休發難,這時就乘機奏上一本,彈劾張文休目無國王擁兵自重。他奏道:臣以為,兩國定界不同於戰場上的攻守進退,張文休剛愎自用,目無基下,擅自劃界,要脅王廷,罪在必究,豈能不查。請基下將此案交三省六部按律論處。
文王笑道:大元義初參國事,理應謙虛謹慎,與人為善。前番你對大內相惡語相加,如今又對左相刻意攻擊。這樣下去,如何能團結百官為國效力。定界議和之事不必議論了。現在外事平息,百官齊聚,孤王要重新整頓秩序。敕命張文休為大內相,烏召度為左相,大元義為右相。原大內相烏知古晉位開國公,另有任用。
百官一齊呼道:謹遵王教。
渤海國停止南征,讓大唐欽差洪以文如釋重負。洪以文兩項使命都圓滿完成,就要啟程返回長安述職。
文王向欽差道:孤王要派遣使節入唐向皇帝謝恩,同時要請皇帝賜給漢書、三國誌、晉書、十六國唐禮等中原正史,以供渤海臣民研讀。本王要仿照長安建造一座新都,也要請大唐皇帝賜給長安城圖樣。這個重大使命就由烏知古來擔當。請洪欽差全力協助他完成使命。
洪以文爽快地應道:促成渤海國建造長安,這正是本官想要做的一件大事。請基下放心,本官一定全力以赴奏請皇帝滿足基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