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0章 大仁傑代兄侍唐(2 / 2)

大忠和一直在掩護長子大仁秀的政治雄心,不願意大仁秀過早地暴露出雄心壯誌,隻盼他韜光隱晦,避嫌避災,靜待時。八年前他不肯送大仁秀去長安入侍,現在就更不肯送。他當即向兒子道:你不去長安,我完全支持。可是對大內相的文書也要有個妥當的回複。你也不必多想了,這事就由我來處理吧!

大忠和的次子大仁傑一直在一旁聽著父親和大哥的談話。他平時言語不多,隻喜歡讀書,不像哥哥那樣熱衷於交遊。他受祖傳家訓的影響,對渤海國官場不感興趣,可是對渤海國胄子監發行的書藉卻十分熱衷。他從那些改編過的儒學書藉中看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渴望著有朝一rì走進大唐長安國子監的書齋,飽覽下奇文,沐浴中原文明。現在他聽著父親和哥哥的議論,心眼裏緊張地活動起來。他想,到長安去入侍,是藩屬國王族子弟的榮耀,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哥哥不願去,自有他的理由,可是這機會白白錯過了實在可惜,不如我來替哥哥應召,既可以讓大內相有所滿足,又可以替父親解除心中煩惱,還可以使自己得到去長安的機會,這樣一舉三得的好事為什麼不做呢?

大仁傑拿定主意,向父親道:父帥,我有個想法,不知當不當?

大忠和道:你有什麼主意,來聽聽。

大仁傑道:哥哥不想去長安,可是我卻非常想去長安。不如就讓我來替哥哥應召。康王要的是王族子弟,並非一定要哥哥,由我頂替哥哥,諒那烏士元也無話可。

大忠和問道:你真的想去長安嗎?你的理由。

大仁傑道:大唐是子之國,長安是下都城。能去長安開開眼界,長長見識,是人生一大樂事。渤海國年輕人千千萬萬,能有機會去長安的幸運兒屈指可數。這機會現在就擺在我麵前了,我怎麼能讓它失之交臂呢?

大忠和高興地道:看來你也長大了。你能有這樣的想法,倒是讓我大開眼界。可是你要想仔細,到了長安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都要你受,想要回來更是難上加難,不管你學業優劣,都必須得到國王詔命時才能歸國,有許多人終生都不能再和親人團聚了。

大仁傑笑道:大哥現在常年不著家,大家不是照樣過得很好嗎?先前去長安的人都很有成就,我也會像他們一樣學成歸來,父親不必為我擔憂。

大忠和笑道:你們兩兄弟,各有其誌,我不能偏心,都要支持。仁秀,你以為如何?

大仁秀道:如果二弟是委曲求全,我會堅決反對。如果是真心想去長安增學識長才幹,我當然樂見其成。

大忠和道這樣決定了。我立即回複大內相,就我的兒子大仁傑準時進京應召。

大仁傑如願以償,高高興興地告別親人,進京應召。他來到上京,按規定向大內相府報到,卻被大內相府軟禁起來。大內相烏士元見大忠和偷梁換柱用次子來頂替長子,自然不肯罷休。他先扣留了大仁傑,再到宮中向康王奏了一本,大忠和陽奉心懷叵測,不讓長子為國效力就是對王室的不忠,對這樣離心離德的親王務必嚴加懲處。康王卻不以為然,大忠和不肯讓長子應召,正是他不求進取的表現,怎麼能他有異心呢?他原本是執意遠離官場的,這次能讓次子來應召,正是表明他與王室同心同德。孤王對大忠和的變化感到很高興,大內相何必自尋煩惱呢?烏士元見康王根本不想為難大忠和,也就不好再固執己見。盡管他不甘心讓大仁秀隨心所也想不出否定大仁傑來應召的理由,隻好承認現實,把大仁傑納入赴唐入侍的人員之中。

大仁傑到了長安,和其他入侍的王子們一同進入國子監讀書。一個向往中原文明的藩國王子,能來到大唐的最高學府讀書,就是最愉快的事了。他百倍珍惜這個賜良機,很快就沉迷於四書五經之中,廢寢忘食埋頭讀經,成為國子監中最勤奮的學生。十年後他已經是一名滿腹經綸的藩國才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中大唐進士。通常藩屬國的學子在長安考中了進士之後,大唐鴻臚寺都要向其所在國的王廷發出喜報。藩屬國王廷接到喜報後,多半是要召這樣的優秀人才回國效力。現在大仁傑學業有成,卻遭到渤海國大內相烏士元的排斥,根本沒有回國的可能,就隻好向鴻臚寺表示願意留在長安效力,請求吏部量才錄用。不久,大唐憲宗皇帝就任命他為太仆寺員外郎。

大仁傑雖然在長安讀書和做官,卻一直和遠在渤海國的父親保持著書信聯係,每年都要托人帶回三五封家書,報告自己的狀況,介紹長安的新聞。大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即渤海國簡王太始元年,大仁傑從大唐長安捎回來一封家書,講了大唐長安新近發生的一件大事,在大仁秀的心中掀起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