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半島南北不同族有什麼證明嗎?
我的第一個證明很簡單。朝鮮語和韓語是不同的語言。北方慈江道的人和南方濟州道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表現。他們不僅語言不同,習俗不同,體貌也不同。濟州道生活的是典型的韓族人,民間習俗和中國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多有雷同,他們的祖先三韓人很可能是從中國沿海移民過去的漢族人。慈江道生活的是典型的高句麗族人,民間習俗和蒙古人及滿人極其相似,他們的祖先是沃沮人和穢貊人。
我的第二個證明更簡單。在中國曆史書和曆史上,反複提到高句麗國晚期的權臣泉蓋蘇文的名字。有的人可能覺得高句麗人的名字四個字有些不對頭,就把他的姓名寫成蓋蘇文,把泉字抹去了,而且依漢語念法稱他為葛蘇文。這位權臣有三個兒子,叫泉男生、泉男建、泉男產。這就不對了,蓋蘇文的兒子怎麼姓泉呢?如果他姓泉不姓蓋,為什麼又他是葛蘇文呢?現在我來告訴大家,泉蓋蘇文和蓋蘇文其實就是泉蘇文,這個蓋字攪和在他的名字裏,讓大唐國人莫名其妙,無所適從,以至造成混亂。姓氏後麵加個蓋字,是高句麗人姓氏稱謂的習俗。泉蓋,可以譯為姓泉、泉氏、泉某、老泉。泉蓋蘇文,應該譯為姓泉名蘇文,或泉氏蘇文。高句麗族這種姓氏稱謂上的特有習俗,一直保留在半島北方的高句麗族人當中,現在的北朝鮮國人仍是這樣稱謂。半島南方的韓族人卻沒有這種習俗,現在的南韓國人也沒有。
九,高句麗國是朝鮮國的曆史嗎?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國,是不是內蒙古人和外蒙古人共同的曆史呢?肯定沒有人不是。
曆史是過去的真實。高句麗國立國七百餘年,是史上罕見的長命王國。在高句麗國存在的七百餘年裏,中原地區變換了多種國號。那時候沒有中國這個名稱,隻有大漢國、大晉國、大隋國、大唐國。我認為,高句麗國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北朝鮮國。北朝鮮國高句麗國是他們的曆史,是有理由的。
高句麗國一直向中原大國稱臣,應該是中國的一部分啊,怎麼成了北朝鮮國的曆史呢?高句麗國確實一直向中原大國稱臣。中原統一起來的時候,實在是太強大了,周邊的國家和民族出於政治上經濟上的需要,紛紛來稱臣,這是不可否認的史實。
同樣有史料證明,高句麗國,還有渤海國和新羅國,在向中原大國稱臣的同時,也關起門來自稱一統,國王自稱皇帝、自立年號,墓碑上刻著皇帝字樣。事實上,除了他們主動納貢之外,中原大國從來沒有把他們的人民計入自己的人口,沒有權力去征收他們的稅賦,也沒有權力主宰他們的王權更疊和官員任免,也不能去調動他們的軍隊,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是dú lì的,這也是史實。
高句麗國既有向中原稱臣的藩屬國特征,又有自成一統的dú lì國特征,曆史造就了他的雙重國格。強調一麵,顧此失彼,不可能把曆史解釋清楚。
高句麗國的地域包括遼河以東和漢江以北,即中國曆史上的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帶方郡,有七百餘年的曆史,對中國東北曆史產生過重大影響,中國理所當然要把它納入中國曆史的一部分來研究!
從前的樂浪郡和帶方郡,現在是北朝鮮國。高句麗國後期的首都平壤,現在是朝鮮國首都。樂浪郡和帶方郡的居民,是高句麗族人和少量漢族人,是現在北朝鮮國人的主體。北朝鮮國把高句麗國當做自己的曆史來研究,也是理所當然的!
南韓國就不同了,他是半島南部的國家,是韓族為主體的國家,與高句麗國和高句麗族不存在相承關係。現在韓國有些人高句麗族是他們的祖先,那是認錯祖先了!半島南北兩國將來要統一,韓國也想參加高句麗國曆史的研究,這不足為怪。順便一句,韓國的東部地區曾經是大唐國的熊津都護府,應該把那一時期納入中國曆史來研究。再往前,箕子朝鮮和衛氏朝鮮的曆史,也應該納入中國曆史來研究。再往廣,成吉思汗的蒙古國和忽必烈的大元國統治過的地方,也應該納入中國曆史來研究。我的是研究曆史,不是研究土地歸屬,更不是研究重新劃分領土。
十,能用當代人的眼睛審視曆史疆界嗎?
遠古時候,人類很少,部落相距遙遠,互不打擾,沒有邊界之。後來為了爭奪生活資源而發生爭鬥,也不是爭領土,而是爭分配權。到了公元七世紀,大唐國大概隻有三千萬人口,別國人口就更少了。這麼少的人口分布在地球上,人煙稀少,國家之間的疆界是很漠糊的,所謂邊界其實就是幾十裏甚至幾百裏的緩衝地帶,沒有像現在這樣清析的邊界線,而且這種疆界是經常變化的,甚至有些遊牧民族發現了新草地就不再回到舊草地,根本沒有邊界。比如,漢時的匈奴人和唐時的突厥人,後來遠離中國了。還有的國家和民族發生了分離或合並。高句麗國就分成兩部分,鴨綠江以西的部分現在屬於中國,人民不再保持高句麗族稱號;鴨綠江以東的部分現在是朝鮮國,人民改稱朝鮮族。樂浪郡和帶方郡不再是中國領土,留在那裏的大唐國漢族人也都改稱朝鮮族了。盡管不是血緣的改變,隻是稱謂的改變,卻很難分得清了,也就隻好各自承認現狀了。
現有的人類必須遵從現有的世界秩序。全人類祖先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如果有人主張大家可以回頭去瓜分非洲,那一定是瘋子。國界是曆史演變的結果。中國人不可以把樂浪郡、帶方郡和熊津都護府收回來。別國人也不可以這類話。這樣大家才能和平共處,研究曆史才能成為有益的事。
我的長篇曆史《渤海國傳奇》就是依著上述理念寫成的。我力求讓故事接近史實,既不戲也不妄。現在生米做成熟飯,就端給大家,一百二十萬餘字全文奉獻在起點中文網上。希望有人來賞讀,更祈盼有人來評。這正是:
一時興來感物華,傾心潑墨亂塗鴨;
描畫海東塵封璧,尚待慧眼指疵瑕。
獨釣寒江009年月於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