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孫瓚其人其事
公孫瓚沒有過人的本事,是不可能成為袁紹的大敵的。先看他怎麼發跡的。他本來在市政府裏做個官,結果因為長得帥,嗓音洪亮,太守把女兒嫁給他了。做了太守女婿,才去給盧植做了學生,結識了劉備。公孫瓚這人,聞名下的有兩件事情,一文一武。否則,一個吃軟飯的,如何能統領幽州?
當時的劉太守獲罪被貶南方(不是丈人老頭,換人了),公孫瓚作為官吏,為太守駕車。公孫瓚臨走時祭奠先人“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役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再拜而慷慨而起,看的人都唏噓的很。
他們是遼西人,發配到南方,千山萬水,水土不服加上南方的瘴氣,基本上是回不來的。那時人壽命本短,加上算不得太平,死亡率比我們想像的高很多。當然,發配南方,畢竟不是下油鍋,上刀山,和荊軻西入強秦,易水而歌的派頭,不能比。這哥們yy了一把,樣子很慷慨的,加上是個帥哥,聲音很洪亮,態度很堅決,博得了圍觀大眾的讚賞。古時候這一別,很可能真的是一輩子,如此瀟灑慷慨,也算個英雄人物。
結果劉太守半路上就得了赦免回來了,公孫瓚卻以此成名。人生之禍福變遷,實在難得很。如果這件事情,還有點噱頭的味道,那麼下一件事情,公孫瓚靠的是實打實的本領。
回來以後公孫瓚做了遼東長史,有一次帶了幾十個隨從騎馬出塞,途中邂逅了鮮卑的數百騎。兵力,數倍之差,塞北平原,無險可守,騎兵對決,以強克弱。公孫瓚對隨從,不衝,就是全死,於是他親自拿了一個兩頭都開刃的雙頭矛,帶頭殺出。大家拚命,居然一口氣殺了數十個人,最後損失了一半手下,給他逃了回來。
這個雖然是個連級,最多到營一級的規模戰鬥,但公孫瓚是漢人(鮮卑單兵騎兵比漢族強很多),以絕對劣勢,以硬對硬,能突破重圍,隻損失了一半人逃回來,可以是個頗具神話色彩的戰績。此公勇猛,故能統領大軍,得幽州騎兵死力。
因為這件事情,公孫瓚名聲大噪,鮮卑人居然也不敢再深入了。黃巾一亂,北方也是到處賊寇,土匪橫行,人人自立為王。公孫瓚因為軍事才能,屢屢升官,在幽州站穩了腳跟。並且公孫瓚常年和胡人作戰,積累了豐富的騎兵作戰經驗(在補充句當時的騎兵作戰,由於馬鐙還沒有發明,主要是依靠騎兵衝鋒的衝力,而且帶甲的馬不怕弓箭,更加厲害,所以馬甲才十分珍貴。可以騎射的隻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精兵,還有部分長期生活在馬背的少數民族)。
二、翼州爭奪戰之始
袁紹的起家,是在反董聯軍。身為盟主,威望和人才都多了許多。但是他事業真正的起飛,在於奪取了冀州。冀州是大州,比青州大許多(袁紹死後,袁尚居冀州,袁譚居青州,被打得落荒而逃,在於兩州實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而並非袁尚的軍事能力高於袁譚)。袁紹兵不血刃,輕取冀州,奠定了自己的事業發展基礎。
我們來看看袁紹的謀略。他一開始就沒真心討伐董卓,一身正氣的曹操,孫堅,拚命去了,而他做了盟主。實際上,他做盟主,靠的是威望,不是實力,他的地盤並不大,所以當時下大亂,他一心想的是擴張。
巧奪冀州,是他手下逢紀提出的謀略。逢紀獻計,若邀約公孫瓚一起攻打冀州,當時翼州的所有者韓馥必然十分懼怕,到時候呈厲害,讓韓馥邀請袁紹抗擊公孫讚,主動滾蛋。
果然,公孫瓚得到袁紹的約請,以討伐董卓為名,率領大軍進入冀州(今河北地界)。韓馥的部隊如何能抵擋公孫瓚之騎兵?於是節節敗退。
而青州的袁紹也忽然掉頭進入冀州地界,屯於延津(後來官渡的關鍵地點)。這個時候,韓馥手忙腳亂,袁紹派出了荀堪,高幹去遊韓馥,公孫瓚下強兵,你境內大部分的郡縣都已經叛變了,而袁紹又從東來,我看將軍危險了。公孫瓚和袁紹都是一時的豪傑,而冀州又是下富饒重要的地方,他們肯定要爭奪。你如果不選邊站,就得死。袁紹,是您的舊盟,你還不如把翼州讓給袁紹,他接到您的地盤,公孫瓚就可以抵禦住了。將軍有讓賢之名,身安於泰山。
韓馥其實有不出的苦衷。討伐董卓的時候,冀州的貴族和將領,就和袁紹走的很近。當然,人,都是趨向英雄的,你自己不行,也怪不得別人。韓馥曾經因為嫉妒,還不發糧草給袁紹的討董大軍,結果反而讓自己手下的將領看不起。大將麹義,就是在那個時候投靠袁紹的(此人非同可,界橋之戰,他是主角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