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倡導“變”是指軍事製度變革,建立新型陸海軍;改革舊式科考八股,培養新式科技人才,這點倒是很受吳可等有識封疆的讚同。
對李鴻章“暫緩西征、全力海防”的觀點,左宗棠竭力反對。他認為新疆、蒙古和京師連為一體,新疆失守,連鎖反應,危機京城。因此他主張水陸並重,一邊收複新疆,一邊加強海防。
左宗棠分析當時國內外形勢,認定是進軍新疆的好時機。回民叛亂已然平息,新疆叛亂勢力尚處萌芽,非根深蒂固,英俄皆對新疆虎視眈眈,沙俄已占伊犁,以夷製夷的策略失效。
此時,沿海地帶海防形勢較塞防緩和,列強多忙歐洲戰爭和財富爭奪,中國趁時出兵新疆,收複失地,如若不然,日趨嚴重,尾大不掉,愈加棘手。
其清醒認識到“海疆之患不能無因而至,視西陲之成敗以為動靜。俄人攘我伊犁,必將久假不歸。大軍出關,艱於轉運,深入為難。我軍日遲,俄人日進,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誌於西北,各國必不致構釁於東南。”
同時他表示東南海防局勢沒看起來那般困難,朝廷難道忘了東南沿海還有一位實力強勁的兩廣總督吳可。
以他對吳可的了解,除非遠東英法聯軍再次聯合出兵,而且還隻能海軍配合,才有可能於兩廣沿海地帶成功登陸,否則列強軍隊絕對討不到好去。
而此時新疆局勢已經糜爛,朝廷再不動手平亂,等到亂軍徹底穩定局勢,朝廷再想有所動作,所需付出代價可不是眼下能比,就不知朝廷到時有沒有那個財力跟魄力?
左宗棠原本隻是一番實言,誰料卻給吳可惹來不麻煩……
而應左宗棠之請,吳可雖嚴密監視安南局勢難以抽身北上,但還是發來奏折參與此次‘海防’與‘塞防’之爭。他自然站在左宗棠一邊,曆史證明左宗棠的“海防”與‘塞防’聯合才是正理,他自然不可能睜著眼睛瞎話。
在奏折之中他幾乎是拍著胸口保證,有他吳某人和手下部隊存在,起碼兩廣地區海疆不用擔心,列強想從兩廣占便宜絕不可能。
……
朝廷反複斟酌,最後決計采用海塞並重的方針,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速籌進兵,節節掃蕩”;同時任命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吳可從旁協助,兩廣水師作為南洋水師主力辦理。
得,搞來搞去結果最受傷的,卻是兩廣方麵。幸好兩廣實力強勁吳可並不在乎朝廷的支持,否則還不得被氣炸了肺?
……
話清廷發跡於東北,叩關南下,建立帝國,據曆史經驗,重視陸疆,輕視海疆。康熙晚年曾道“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而沙俄在北方入侵暫時讓清廷放鬆了海疆。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克津,標誌著以太平國為中心的農民,運動開始退潮,大清王朝渡過了覆滅危機。清廷常年作戰,割地賠款,也已疲憊不堪,麵臨崩潰。
此時,西洋列強,沙俄日本,俱窮凶極惡。1865年後,清廷邊境狼煙再起,沙俄以“代管”名義,進占伊犁,英吉利從中作梗,支持南疆叛亂,承認叛軍阿古柏政權,試圖分一杯羹。
陝甘總督左宗棠,七年一劍平定西北。到了187年,左宗棠終於騰出手來,一邊派軍進駐河西走廊,一邊向朝廷報告,準備進軍新疆收複失地。
同時東海硝煙彌漫,1874年新興日本為轉移因改革維新所引起的矛盾,以琉球船民被台灣土著殺害為由入侵。欽差大臣沈葆楨帶領中國軍艦“安瀾”和“伏波”等前往台灣,李鴻章也緊急調集淮軍唐定奎部6500,人入台,並運去洋炮0門。
清軍到來,給予日軍強大震懾。日本內務卿大久保利通親到北京談判,清廷因西北阿古柏叛亂,中法關係日趨緊張,兩廣總督吳可指揮手下親自參與安南內戰抽不得身,加上英美法三國調停,決定妥協。
經談判,中國付給日本白銀50萬兩,日本從台灣撤軍。日本的突然舉動,震動清廷,朝野嘩然,再次引發了舉世矚目的海防、塞防之爭。
1874年11月5日,總理衙門遞上《海防亟宜切籌武備必求實際疏》,強調海防,提出“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項具體措施,請求飭令有關大臣討論。
11月19日,前江蘇巡撫丁日昌請人代遞上《海洋水師章程》六條,提出海軍分區設防並統一指揮,要設立北洋、東洋、南洋三支艦隊,分轄北海、東海、南海三麵海域。
清廷將總理衙門和丁日昌條陳交濱江沿海各省督撫及將軍討論,限一月內複奏。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本不在飭議大員之列,但總理衙門因其“留心洋務,熟諳中外交涉事宜”,所以特別谘請其參加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