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風雲激蕩(2 / 3)

可惜的是法國人不甘失敗,被趕出安南地域後剩餘五千殘兵柏將盤踞老撾以及柬埔寨等地,不時發動越境偷襲殺入安南境內。

與此同時,法國公使也氣急敗壞一再與朝廷交涉,各種威脅之語給興奮不已的朝廷狠狠潑了幾盆冷水,讓朝中上下知曉事情絕對沒完。

這時某些想摘桃子的朝中重臣以及八旗勳貴打了推堂鼓,別看兩廣的桃子誘惑之極,但有本事並有膽量去摘的卻連一位都無。誰都知曉一旦接任兩廣總督之職,首先要麵對的就是法國部隊的挑釁。

此時整個大清國內,除了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左宗棠的楚軍之外,沒哪位封疆大吏有底氣承受法國部隊的怒火。

可李鴻章與左宗棠根本抽不得身,於是吳可擔任兩廣總督十來年後,因法國人的不斷挑釁,竟奇跡般繼續擔任兩廣總督一職。

戰後兩廣清軍占據了安南中部精華地帶,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安南南部邊緣地帶。而黃鼎鳳部則占據安南南部地區,還有部分老撾和柬埔寨地域,勢力範圍與法國人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一手當然是吳可與黃鼎鳳暗中分配好的,為了這一兩廣清軍可是足足做了近十年準備!

待到安南戰事逐漸穩定下來,兩廣總督衙門立刻開啟對安南控製區的開發行動。無數物資與人員第一時間調派過來,鎮南關至諒山鐵路延伸而出,迅速向安南中部精華地帶蔓延而去。

與此同時,大皮隸屬於鄉勇隊後勤產業以及外圍勢力,有組織的紛紛向安南中北部地區轉移,短短大半年時間便輕鬆轉移了五十來萬百姓定居於安南控製區。

等到移民安置事務步入正軌,時間也到了同治十二年187年,朝廷又一次風傳兩廣總督吳可即將調任之時,日本突然對台灣動手並引發朝廷‘海防’與‘塞防’之爭。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和封建殘餘相結合,日本逐漸走上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直接將侵略矛頭指向了琉球、朝,鮮和中國。

日本向外擴張,將主要目標指向了中國,其第一步便是想仿照西方列強同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1870年10月,日本派使臣柳原前光前來中國要求訂約,中國最初的態度是可以通商而不必訂約,既而在柳原前光的勸誘和恫嚇之下,竟答應訂約。1871年7月,日本派議約專使大藏卿伊達宗城和副使柳原前光來中國,清政府派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雙方在津進行談判。

1871年9月1日,中日簽訂《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海關稅則》。條約沒有列入“一體均沾”的最惠國條款,也沒有給予日本內地通商、長江航行的特權,而且規定各項權利是相互的。

日本政府對條約不滿意,187年5月再度派柳原前光來華要求改約,被李鴻章拒絕。日本當時正積極準備對台灣、琉球、朝,鮮進行侵略,急於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便決定批準條約。

187年4月日本派外交大臣副島種臣來華換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借此窺探清政府對台灣、琉球和朝,鮮的態度,尋找借口,以便實施侵略活動。

而日本對台灣進行侵略活動,借口便是所謂的琉球漂民事件。

1871年11月0日,琉球宮古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琉球那霸港駛往中國。不幸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幸還,另一艘漂到台灣西南海岸高山族牡丹社的八遙灣。該船共有船員69名,其中名淹死,66名登陸。

登陸的琉球人和岸上的高山族人發生衝突,54名被高山族殺死,1名逃出,在鳳山縣受到清政府的保護。同年1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那霸港開往中國,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於1月8日漂到台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政府保護。

187年月,前後兩批琉球難民57人,由當局送到福州的琉球館,7月平安回到那霸。

琉球人被台灣高山族殺害的消息傳到日本,朝野大嘩。鹿兒島縣廳參事大山綱良上書內閣,要求政府出兵“討伐”。這本是中國台灣人和屬國琉球人之間的刑事案件,和日本毫不相幹,用不著日本出頭,日本卻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台灣的武裝侵略。

台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168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琉球,是中國的屬國。17年琉球開始向明朝朝貢。明亡後,1651年,琉球開始向清朝朝貢,每二年一貢,同清朝建立新的、穩定的宗藩關係。

而曆史上琉球同日本是對等的關係,到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藩侯薩摩以武力入侵琉球,強迫琉球向薩摩“進貢”,“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琉球王國的獨自體製”。日本企圖占有琉球的行動,從開始便受到琉球王國的抵,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