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僧兵(2 / 2)

日本僧兵的起源雖然不詳,但可以這是由武士之流皈依佛門以後產生的,在白河皇(一零七二年~一零八五年)以後,僧兵的危害已極為嚴重。隻要稍有點事端,山門之徒就奉戴山王三社、七社,或隻園、京極、北野的神輿逼迫朝廷;南寺僧眾也常常奉持春日神木進入勸學院,向朝廷申訴。從堀河皇嘉保二年(一零九五)到高倉皇安元三年(一一七七)的八十年間,山王神輿進京共達九次之多;而春日神木的進京,從堀河皇寬治七年(一零九三)到高倉皇承安三年(一一七三)的八十年間也有八次。此外因一些細的事情,僧眾闖入京師,向朝廷或大臣強訴,或是僧侶互相爭鬥、寺院互相攻擊,或是神人相爭,其數更多。從堀河皇(一零八六~一一零六年)末年起,數十年間,幾乎年年都有,嚴重的甚至一年數次。因其奉戴神輿、神木進京,朝廷不得不滿足其要求,以致萬乘之尊的子也發出‘三不如意’的歎息,宣稱‘山家道理’是‘以非為理’的話流傳於世。因為這個緣故,當時的公卿武人,隻要稍稍得罪僧侶神人,大多逃不脫流刑的法網。當僧眾闖入京師時,他們雖奉敕防望,但事過以後,凡是殺傷神人僧侶者,也不能免受重刑。

長曆三年(一零三九),三井寺的明尊僧正受命為台宗座主。山門僧眾三千人到攝政藤原賴通的府第大肆喧擾訴告,不可製止。賴通讓平直方守望之。山門的教圓因同意明尊為座主,結果被眾僧徒捉走。皇下敕把惡僧投獄,讓教圓為座主。自此,山、寺二門的裂痕愈益擴大,寺門的沙彌不登睿山的戒壇,寺門奏請朝廷在園城寺另設戒壇。山門上奏朝廷予以拒絕。此後戒壇的事情,成為互相敵視的重要原因。從餘慶任台座主到二條皇應保二年(一一六二)覺忠被命為座主為止,智證的門徒擔任座主的共有八次,但很多是隻當了二三,最長也不過六就辭職。白河皇永保元年(一零八一),山、寺的僧徒相互發生爭執,六月,山門的僧眾乘虛闖入園城寺,放火燒寺塔僧房,被毀者達七分之一之多。九月,山門僧眾再次放火把殘餘的堂宇燒盡。這是佛教傳入以來前所未有的慘事,此時距智證寂滅後隻有一九一年。到二條皇長寬元年(一一六三)為止,園城寺遭受山門放火的大難前後達四次。

永久元年(一一一三),因興福寺僧淩辱了山門的隻園感應院的神人,山門僧徒便奉戴神輿闖入京師,搗毀清水寺殿堂,並且請求朝廷把實覺僧都處以流刑。朝廷不敢有所主張,群臣也多畏縮不言。實覺雖然無罪,但朝廷卻不得已接受了山門的請求,而拒絕了興福寺的請願,處實覺以流刑,並約定不給山門僧徒判罪。這樣,山門的僧眾才回山。興福寺的僧眾聽此事大怒,打算入京奏請二條皇。山門僧徒也想前來與南部興福寺僧眾交鋒相鬥。朝野上下一時騷然。白河法皇最後派遣檢非違使到宇治和西阪本,才逐漸製止南北僧眾進京。此後在永萬元年(1165)二條皇去世時,興福寺與延曆寺的僧眾又發生惡戰,明月率山門僧人數千下山攻打清水寺,清水寺的僧人隻有千餘人,寡不敵眾,逃散到四方。山門僧徒把清水寺的堂塔房舍全部燒毀。於是,南部興福寺僧眾準備入京把屬於山門延曆寺的下寺末社放火燒掉。朝野上下為之驚駭不已。朝廷遣使者前往宣諭乃止。

安元三年(一一七七),加賀的目代(地方官)藤原師經,因故與白山的僧眾發生衝突。白山僧眾奉戴神輿登睿山訴告。山門徒眾乃奉著山王諸社的神輿入京,奏請誅殺師經,流放其父加賀守師高。朝廷派遣檢非違使予以阻擋,同時把師高、師經處以流罪。因為台座主明雲嗾使山眾騷擾朝廷,皇拒絕了眾人的請求,把明雲判處減死一等,流放到伊豆。山門僧眾聽之後大驚,埋伏大路上把明雲劫走。朝廷對此也不能製止。治承二年(一一七八),睿山上發生了學僧與堂眾的衝突,堂眾很多人離開了阪本,招誘當地歹徒,據守在早尾坡。因學僧進攻不利,朝廷頒布院宣派畿內的軍隊三千餘騎去討伐堂眾,結果官兵大敗,學僧大多下山逃散。除了西塔禪眾以外,睿山全山沉寂,禪磬之聲無聞,山門的堂塔到此時已大部分荒廢。(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