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大迂回戰略 ﹙一﹚(1 / 2)

ps: 4、大迂回戰略能營造廣闊的戰爭空間,能使戰場攻防結構發生突變,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為己創造有利戰機。

所以,蒙古軍的輕騎兵,恰如“二戰”中機械化部隊,它常以絕對的軍事優勢,迫敵解除武裝。這就使成吉思汗時代所營造的戰場,完全是一種颶風式戰場。如果把它與“二戰”中德國的“閃擊戰”作對比,就會發現在成吉思汗指揮的戰爭中有與德國“閃擊戰”相似的內容。“二戰”中,德軍閃擊波蘭,用了一個月;閃擊丹麥、挪威,用了兩個月;閃擊法蘭西,占領法國首都巴黎,前後也隻有一個月。這是發生在工業時代的“閃擊戰”,而發生在農業時代的“閃擊戰”,其戰績在當時也是獨一無二的。蒙古西征軍在歐洲作戰時它的集結:“從揚子江北岸至保加爾邊境,部隊集結都是在二至三個月完成的。這樣部隊每平均行軍速度達到九十至九十五公裏。它的突擊:攻占北俄羅斯,隻用了二個月零五時間,每的平均速度達到八十五至九十公裏;攻占南俄羅斯,隻用了二個月零十時間,每進攻速度達到五十五到六十公裏;攻占匈亞利和波蘭,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每進攻速度達到五十八到六十二公裏。”(《蒙古族古代戰爭史》40頁,北京,民族出版社,199)由此可見,成吉思汗的輕騎兵,有與今的機械化部隊共同的特點。即高速、突然、攻擊力強。往往使對方措手不及。成吉思汗正是利用輕騎兵機動性好的特長。打破了十三世紀呆板的攻防戰術,從而完全控製了戰場主動權。當時,所向披靡的蒙古軍已引起歐洲人的惶恐,甚至像遙遠的城市,如盧卑克(波羅的海南岸一個城市)和紐倫堡(今德國巴瓦裏亞境內)都加緊防禦準備。就連當時的英國也提心吊膽,曾禁止船舶出海捕魚。當時歐洲人對成吉思汗子孫的懼怕,從某種程度上是出於一種本能的反應,因為並不清楚蒙古人為什麼不可阻擋。有人甚至把蒙古軍後來因窩闊台去世而退兵之舉,歸結於他們教皇和皇帝的英明。後來法國的拿破侖對此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蒙古軍西征,不是亞洲的散沙在盲目地移動,而是有嚴密軍事組織和深思熟慮的指揮。由於他們比對手更精明因而才能所向無敵。拿破侖的分析切中問題的實質。當蒙古軍象飛沙快速推進時,在它的背後,是行之有效的大迂回戰略。而這種戰略,在蒙古兵放牧、圍獵時,就已經產生並成熟了。

4、大迂回戰略能營造廣闊的戰爭空間,能使戰場攻防結構發生突變。從而打亂敵人的部署,為己創造有利戰機。

蒙古軍隊的大迂回戰略能以迂為直。避實擊虛,擴大戰爭空間,節省兵力兵器,加速戰爭進程。蒙古軍滅金,窩闊台就采用了成吉思汗臨終留下的大迂回攻金方略。他令拖雷率主力西路軍,繞過金軍的重鎮潼關,自寶雞出漢中,強行通過南宋管轄地區,沿江而下,經唐(今河南唐縣)、鄧(今河南鄧縣)北上,采用大迂回戰略,突然出現在金軍後方。金朝十分驚慌,急忙抽調守黃河和潼關的主力部隊十萬萬餘人前來抵擋。兩軍在鄧州遭遇,拖雷隻有萬人。他采用襲擾戰術,避免與金軍正麵交鋒,使遠道而來的金軍十分疲憊。這時蒙軍正麵部隊已渡過黃河,直趨汴梁,金軍倉皇北撤,當退到鈞州(今河南禹縣)三峰山時,被兩路彙合的蒙古軍團團圍住,後又網開一麵,在追擊中全殲金軍。此後蒙軍乘勝進圍汴京。金亡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