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中國的物資,特別是青黴素和飛機、坦克的製造技術。而中國已經以戰爭為由,徹底斷絕了對外的供應。當然,在國際黑市上,中國人狠狠地撈了一筆。
美國的態度則更加明確,為在太平洋彼岸出現了一個能夠抑製日本的友好國家而歡欣鼓舞。
副國務卿藍辛發表了代表美國政府意見地公開聲明,他們表示日本政府地舉動是讓人感到非常遺憾的,在太平洋對岸持久進行的戰事嚴重妨礙了美國對華傳統政策地實現,也讓美國西海岸麵臨可能地戰爭威脅。在歐洲局勢進展到如此地步的情況下,這種西海岸外出現的威脅,是美國不可能接受的。
日本政府終於發現,現在的戰爭形勢完全與日俄戰爭時不同,那時有英美兩國的金錢和物資支持,現在這兩個國家卻在變相支持他的敵人——中國。
而中國對於戰爭的準備,顯然是大出日本人的預料。不僅在青島出現了裝甲師,東北同樣也有,一個裝甲旅甚至隆隆開進奉天,威懾日人的異動。
而且,日本情報人員發回來的消息使日本政府最終決定,結束這場極有可能轉入持久化的戰爭。
這些消息或真或假,那就是中國,或者美國,正與英法兩國進行秘密談判,英國可能要以放棄某些租界特權或是以太平洋上赤道以北的某些德屬殖民地為代價,換取中美兩國對德宣戰。
還有比較確實的消息,便是中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即便日本強占了青島,中國政府也不會默認或收手,而會不斷調動兵力,不斷進行收複青島的軍事行動。同時,潛艇戰也將擴大,對東海洋麵所有日本船隻進行打擊。
自青島開戰以來,中國政府的態度一直很堅決,手段也強硬。在中國的日商雖未遭到暴力傷害,但抵製已經令他們損失慘重。工廠招不到工人,貨物找不到買家,原料全被切斷供應,正金銀行的現款也被提之殆盡。
戰場外的製裁同樣也出乎日本人的意料,令日本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場戰爭所帶來的後果,以及對中國新興政府的外交策略和方針。
真真假假的消息,以及青島戰事的失利,艦船的不斷損失,令日本政府坐不住了。既然對華全麵戰爭的條件不具備,那盡快結束這場陷於膠著的戰事,就成了比較合理的選擇。
當務之急是將護航軍艦抽調出來,組成南遣艦隊,先行奪取赤道以北的全部德屬太平洋島嶼,包括馬裏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帛琉群島,以及太平洋地區海底電報通信中心雅浦島。
同時,要暫時向中國表示出和解的姿態,以便就近利用中國的資源,開動工業機器,大發戰爭財。
當然,一場對中國的複仇之戰是不可避免的,但這應該是未來的事情了。應該承認,目前日本並沒有將戰事進行到底的實力,拖下去的戰爭將是兩敗俱傷,誰也沒好處的結局。
日本參戰為了什麼?不就是預測協約國必將最後獲勝,同時考慮到奪取德國屬地比奪取英、法、俄等國屬地更容易些嗎?
可是戰事以這樣的結果告終,就必然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大隈重信自然就成了替罪羊。按照古島一雄的法:大隈內閣根本不行,隻不過是官僚軍閥的爪牙而已,不仰山縣有朋之鼻息則一事無成。
其實,元老們對大隈內閣的最大期待,就是壓製政友會和解決不受歡迎的陸軍增編兩個師團的問題。
由於歐戰的爆發,再加上元老們已經有了更合適的人選來達到他們的目的,所以,他們認為已沒有必要再為大隈內閣的崩潰踩刹車了。大隈在元老們的逼迫下,決心辭職,並上奏由加藤高明接任首相,遭到拒絕。隨後,朝鮮總督寺內正毅成為首相,開始組閣。
在政府更迭之際,日本便以極快的速度宣布單方麵停火,然後幾乎是立刻撤退了山東沿海的軍艦和殘存陸軍,並且通過英法兩國向北京政府表示他們願意談判解決中日之間紛爭的誠意。
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建立了由戰列艦香取、鹿島、薩摩以及戰列巡洋艦鞍馬等艦組成的“特別南遣支隊”和“第二南遣支隊”,載著陸軍向太平洋赤道以北的德屬太平洋島嶼開始進攻,到10月19日便已占領了全部既定目標。
日軍每占一處,即在該地豎立日本國旗,建立軍政署,儼然已將其視為日本領土。占領馬裏亞納群島中最大的塞班島時,日本人甚至將軍艦內神社裏供奉的“經津主神”“分祀”於該島,在原德國燈塔附近建造了“香取神社”。
青島戰事暫時平息了,沒有正式宣戰,也沒有正式停戰,這場戰事就以這樣一種奇怪的結局收場。
但這場戰爭對於中日兩國的發展卻是影響巨大,中國借著戰事,掀起了民間反日的情緒,並全麵對日本采取了禁運,對日貨進行了抵製,也對中國境內,特別是山東、河北境內日本的間諜活動予以了無情打擊,共遣返回國近千人。
而戰事的勝利,使得中國一片歡騰,無數民眾湧上街頭,進行勝利大遊行,無數人扯破了嗓子在那裏歡呼,無數人拍紅了巴掌,無數人的眼眶裏麵湧滿了淚水。在這個時候,每個人的胸膛都已經被喜悅和自豪充滿。這種自豪的感覺是如此的銳利,似乎就要撕破自己的胸膛迸飛出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