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世民(1 / 3)

&l;div lass="adread"&g;&l;srip&g;sh_read();&l;/srip&g;

高子輝的話讓大家深思了很久,最後還是紫雲竹先道:“高兄,你這個理論委實過於驚世駭俗,雖然得有些道理,但還是很難讓人接受。△¢,對了,你最初不是好了,你兩件隱秘,我們一件麼,幹脆咱們換換腦子,你先另一件隱秘算了。”

高子輝得意的道:“既然你們這麼不經嚇,那我就一件震撼性沒這麼大的隱秘好了。剛才我的是唐三藏的身世,但你們可知道這唐三藏為何要去西取經麼?”

呂華道:“這個我知道,不就是因為他要傳播佛法,普度眾生麼。”

高子輝搖搖頭:“哪有那麼簡單,你們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唐朝開國不久,皇帝唐太宗舉辦了一次曠世規模的宗教活動,叫作“水陸法會”。舉辦這場“水陸法會”,需要選舉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來作壇主主持人。榜行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雲集京師,眾人從中選舉出了陳玄奘法師。

注意:陳玄奘法師之所以能夠成為水陸法會的壇主主持人,是從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選”出來的。海選主持人的條件標準是:“根源”與“德行”。

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於是太宗大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夠得到皇帝的封賞,是因為根源好、德行高這兩個條件。

“根源又好”,這是真的。因為唐僧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官拜文淵殿大學士,母親則是開國元勳殷開山丞相的女兒,所以他是標準的**。

“德行又高”,從哪兒起呢?書中他“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

觀音菩薩送來兩件寶物“錦闌袈裟,九環錫杖”。袈裟賣五千兩,錫杖賣二千兩,?合人民幣約700000元了。就連皇帝唐太宗也問:“有何好處,就值許多?”可見挺貴的。盡管貴,唐太宗還是“朕買你這兩件寶物,賜他(唐僧)受用。”

太宗宣唐僧入朝:“求證善事,有勞法師,無物酬謝。願送錦闌異寶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條。今特召法師領去受用。”玄奘叩頭謝恩。

太宗道:“法師如不棄,可穿上與朕看看。”

唐僧就抖開袈裟,披在身上。君臣文武,個個喝采。

待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寶杖,太宗又賜他兩隊儀從。叫他上大街去威風一把,就如中狀元誇官一般。感動的唐僧再拜謝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轟轟,搖搖擺擺。長安城裏,大男女,無不爭看誇獎。

唐僧直至寺裏,僧人們下榻來迎。唐僧便對眾僧人感述“聖恩”不已。

太宗皇帝對唐僧如此禮遇,給足了麵子。以至唐僧的感激之情,難於言表。

最後,菩薩對太宗皇帝,你辦的這個水陸法會跟本就不行!你請的法師隻會講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經,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

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於何處?”

菩薩道:“在大西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

太宗一聽。馬上就叫法會暫停。水陸法會原本計劃是做49的,現在是第7。

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

這句話有重意思:

1.水陸法會暫且停止。不做了。

.等我派人去西把如來佛的“大乘經”取回來。

.取來大乘經後,再重新做這場水陸法會。

當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朕旨意,上西拜佛求經?”

這下好了!

唐僧吃了人家的嘴軟,拿了人家的手軟,推也推不掉,躲也躲不脫,隻好上前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的是“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明他自己並不對這個“經”產生需求。是幫唐太宗去取經。

唐太宗多少還有點擔心他一去不複返。於是:“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你拜為兄弟。”就去那寺裏佛前,與唐僧拜了四拜,口稱“禦弟聖僧”。

唐僧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如不到西,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

那唐王果真十分“賢德”,把個玄奘師傅感動的連毒誓都發了。

唐僧回到寺裏。幾個徒弟都來相見:“師父嗬,嚐聞人言,西路遠,更多虎豹妖魔。隻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

唐僧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沉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難定。”

這句話有兩個關鍵語:

1.?大抵是受王恩寵。

.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

不得不啊!我已經受了他的恩寵,所以不得不盡忠報國。我現在已經沒有選擇了。拿了人家的手軟,不得已要還他一個人情,那就隻有替他賣一回命了。

結論:不是唐僧要取這個經,而是唐太宗派遣唐僧去幫他取回這個經。

那麼,唐太宗要這個“經”究竟想幹什麼用?還得從“唐太宗地府還魂”起。

故事的起因是一條龍和一個算命先生打賭時,觸犯了條而當斬,庭行刑的劊子手叫魏征,魏征在人間的職務是太宗皇帝手下的一名大臣。於是,這條龍便向唐太宗求情,叫他阻止魏征行刑。

唐太宗答應救龍一命,但是。這條龍還是被魏征給斬了。於是,龍的冤魂便纏住太宗皇帝索命,最終導致唐太宗一命嗚呼,到閻羅殿報到去了。

我們知道,普通人死了,都是由鉤魂使者,黑白無常,牛頭馬麵之類的角色拿腳燎手銬把你強拉硬扯去的。

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則不同,是閻羅殿的大管家崔判官親自跑來接的!隻見他跪拜路旁,口稱:“陛下,赦臣失誤遠迎之罪!”二人正間,隻見一對青衣童子,執幢幡寶蓋,高叫道:“閻王有請,有請。”

看樣子,是閻王有請在先,崔判官是在得到消息後搶了先。總之。大家都對唐太宗很尊敬。

到了陰曹地府,雖然閻王、判官對他很“尊敬”,但是閻羅殿的各種鬼都對他很不友好。太宗皇帝主要受到了三次驚心動魄的“恐嚇”。

首先遇到的是他的老頭子李淵,哥李建成,弟李元吉,叫道:“世民來了,世民來了!”那建成、元吉上來就揪打索命。太宗躲閃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喚一青麵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脫身而去。

閻王,共計有十殿閻王: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

這十殿閻王全部都出了森羅寶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十王道:“陛下是陽間人王,我等是陰間鬼王,分所當然,何須過讓?”

十殿閻王對殺人如麻的唐太宗,真是客氣啊!

秦廣王道:“急取簿子來。看陛下陽壽祿該有幾何?”崔判官急轉司房,將下萬國國王祿總簿,逐一檢閱,隻見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貞觀一十三年。崔判官急取濃墨大筆。將“一”字上添了兩畫,將簿子呈上。

十王看時,見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閻王驚問:“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閻王道:“陛下寬心勿慮,還有二十年陽壽。此一來已是對案明白,請返本還陽。”

十閻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皇帝還魂。

崔判官順便做了一次導遊,帶著唐太宗參觀了一次地府。

到了地府的十八層地獄,處處俱是悲聲振耳,惡怪驚心。一個個被緊綁牢栓,赤發鬼、黑臉鬼,長槍短劍;牛頭鬼、馬麵鬼,鐵簡銅錘。隻打得皺眉苦麵血淋淋,叫地叫無救應。

太宗看得心中驚慘。這是第二次恐嚇。

過了奈河橋,又到枉死城,隻聽哄哄人嚷:“李世民來了,李世民來了!”太宗聽叫,心驚膽戰。見一夥拖腰折臂、有足無頭的鬼魅,上前攔住,都叫道:“還我命來,還我命來!”

這些人,不對,他們都不是人,而是鬼!他們都是來攔住太宗皇帝索命的。

這是第三次恐嚇。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處煙塵,七十二處草寇,眾王子、眾頭目的鬼魂;盡是枉死的冤業,無收無管,不得超生,又無錢鈔盤纏,都是孤寒餓鬼。陛下得些錢鈔與他,才能救你。

太宗空身到此,那裏有錢?便立一約,借得金銀一庫,叫太尉盡行給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