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1 / 3)

諸節鎮陸續接到從長安發往各地的詔書, 不同時間,不同地點, 不同節鎮之主做了同一件事:怒摔書案。

周嘉行太毒了!

他居然能夠忍得住誘『惑』,不當皇帝!

好吧,他不當就算了,他還不讓其他缺!

現在長公主登基, 下旨要求諸鎮出兵討伐河東軍,他們是去還是不去呢?

當然不去,隨便找個理由就能推了這差事。

然後呢?等周嘉行收複河東, 下一步矛頭就對對準他們!理由不用找,一個抗旨不遵就夠了。

但讓他們出兵幫朝廷攻河東, 他們不甘心!

幫河東軍對抗朝廷,他們又沒有那個實力和膽量……

權衡利弊過後, 諸節鎮隻能按兵不動,暗地裏詛咒周嘉行, 希望他兵敗如山倒。

當然也有積極響應朝廷號召的節鎮,這些節鎮被其他勢力打壓, 處境岌岌可危,與其投靠河東軍, 還不如效忠於新朝。

正所謂無二日, 土無二王,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長公主占了大義, 名正言順, 民心所向,新朝乃正統,又有周嘉行坐鎮,儼然不可撼動,這時候不投,不是傻麼?

和暴跳如雷的各地節鎮之主一樣,詔書送抵江州時,周家族老也氣得發指眥裂,差點撕碎詔書。

周嘉行就這樣舍棄了自己的姓氏——他不稱帝,那不就代表周家先祖永遠不可能被追封為帝?

他們不相信有人能夠大方到連帝位都不要,商議過後,決定派人進京打探情況,看能不能服周嘉行的幕僚去勸他改變主意。

……

做皇帝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想做什麼不用自己『操』心,還沒開口呢,身邊一堆聰明人早已經幫你預備得妥妥當當。

宮中最聰明、最機靈的女官、內侍簇擁在周圍,登基以後,九寧反而比以前更清閑了。

當然,如果像李曦那樣多疑,或者像李昭那樣多思,時時刻刻都在提防身邊的人,生怕聰明人設計陷害自己,那麼就會真的成為一個孤家寡人。

麵對身份上的轉變,九寧決定以不變應萬變:難得糊塗。

想勾心鬥角,可以,先把正事辦好了。

忠心什麼的,她不強求,隻要臣子能幹實事、肯幹實事、是有真才實學之人,都可以任用。

她下旨放了周嘉行抓起來的那三個人,哪怕這三人此後數次上疏對她冷嘲熱諷。

隨他們反對去吧,反正她已經是皇帝了。

和她的寬宏相比,反倒是被授予舍人一職的雍王李昭開始展現出他決絕狠辣的一麵。

之前他就想過要整頓朝政,改革稅法,力矯之前的種種弊政,討伐藩鎮,平定下。但是當時的他隻能調動幾十個內侍、親兵,連幾個宦官都鬥不過,更別提去討伐藩鎮,而且他對民生了解不深,所有計劃隻有空想,其中大部分空想還過於理想化。

和周嘉行達成共識以後,李昭堅定了自己的決心。他花了十時間整理了一道奏疏,洋洋灑灑幾千字闡述自己的構想,呈送至九寧案頭。

九寧命回京的多弟在第二的朝會上當眾讀出這份奏疏,滿朝震動。

李昭不想錯過實現自己抱負的機會,加上被周嘉行和九寧給刺激到了,手段比以前更加激進,他頭一個整頓的就是自己的宗室——皇族。

土地和人口是國家富強的根本,想根除病根,稅法必須加以調整。

此前周嘉行在自己治下的鄂州等地取消權貴的免稅特權,不管是什麼身份,隻要名下擁有土地,都得向朝廷交稅。

那時周嘉行治下並沒有皇族,李昭在看過記錄鄂州這幾年稅收的文書過後,選擇拿長安城中那幫整遊手好息無所事事的皇族開刀:以後甭管是什麼皇親國戚,占有朝廷土地,那就老實交稅吧!不交?抄家。等補齊該交的稅再放人。

這道奏疏經由大臣們傳出大明宮,然後迅速傳遍整座長安城。

其次,李昭還建議在重開的科舉考試中采取糊名製度。

另外進士科、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明經、明法、明字等科中隻需要保留經、義等科,像詩、賦之類的考試可以取消。朝廷取仕挑的是治理民生的人才,而不是讓官員整去『吟』詩作賦、研究音律。考試的時間、地點、內容、科目也應該確定下來,成為固定考試。

以前的科舉考試,以進士科、明經最重要,這兩者中,進士出身的官員大多仕途通順,最後極有可能位居宰輔之位,明經次之。而其他科出身的官員往往終其一生都隻是個吏。

所有考試,考官可以直接看到考生的籍貫、姓名。考生如果在考試前已經名揚海內,即使考試發揮不理想,也會被考官錄取,考生中盛邪請捅、“投獻”之風。考試不是最重要的,考生們更熱衷於在考試之前得到考官的賞識。

李昭認為以後的科舉考試應該采取糊名製度,嚴懲舞弊行為。

大臣們一片嘩然。

李昭連皇族都敢動,下一步肯定會朝世家貴族下手,滿朝文武都屬於權貴階層,觸動他們的根本利益,他們不答應!

而且科舉考試采取糊名製度,考官批改試卷時不知道考生是什麼人,萬一這名考生平時一無是處,卻在考試中走了狗屎運,難道就該錄取他嗎?又萬一有些考生平時文采飛揚,人品才學都是佼佼者,偏生不巧在考試中發揮失常,就這麼讓他名落孫山,豈不是浪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