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回 新野初策(2 / 3)

陸仁點頭道:“皇叔能這樣想就對了。且當日我為皇叔出此一策是為了日後作打算。這新野城也不過是請皇叔先呆上幾年暗中蓄力的地方而已。”

劉備道:“如今劉備已得新野,那下一步備當如何去做?”

陸仁一翻白眼,心道:“行!這劉黃鼠還真把我當成他的便宜軍師了不成?別人當他的軍師有錢糧俸祿拿,我這還打倒貼呐!算了,這也是我自找的,我就當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吧……哦不對。應該是演戲得演全套。”

思索了一會兒陸仁道:“皇叔請恕我直言,你到新野城已經一月有作,城中政事做了些什麼?”

劉備道:“備一到此間便出榜安民,下令帳下士卒不得擾民,如有擅取民間一物者重罪。”

陸仁習慣性的支起頭,正準備聽劉備細說一下,見劉備隻說了這麼兩句,愕然道:“就沒了?就是出榜安民再嚴令軍士?僅此而已嗎?”

劉備奇道:“僅此而已啊!古人曰‘無為而治’……”

陸仁哭笑不得的擺手道:“皇叔。‘無為而治’指的是不妄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去做啊!”

劉備拱手道:“那依陸仆射之見,備當如何去做?”

陸仁忽然有種入了劉備設下地套地感覺,心道:“史書上說劉備不怎麼喜歡讀書。但並不是一點書都沒讀,而且他地老師是漢末大儒之一的盧植,不可能會這麼淺顯的道理都不教給他吧?也罷,不去計較這些,他不就是想讓我幫他出點主意嗎?幫他說幾句就是了。”

頓了頓陸仁問道:“皇叔,如今正值秋收,新野城中錢糧入庫之數你可清楚?”

劉備卡殼,他還真沒去過問過這個,都是交給手下的三個文官——孫乾、簡雍、竺去做。

陸仁道:“上位者不必事事親恭,這個陸仁理解,但皇叔你至少要知道你庫存的錢糧可支多久啊!這可直接關係到皇叔你能供養多少兵馬、軍需器械是否足備、一但出征又能打多久多遠。”

劉備道:“誠如所言,備有失計較!這就去請孫公佑來細問。”

陸仁道:“那到不必急於一時。皇叔,我既然來了就向你進幾句言,皇叔可自行斟酌。”

劉備大喜道:“還請陸仆射指點一二!”

陸仁先問道:“皇叔可有清點新野城中戶籍?”

劉備搖頭。陸仁又接著問了相關的道路、城防、兵源等問題,就看見劉備不停的搖頭。陸仁心道:“不對吧?按說劉備地政治能力不可能這麼差的啊!再說他手邊的孫乾、簡雍、竺內政能力都還說得過去的啊!也不知他到底是真的沒管還是裝蒜,不過如果是真的話,那就難怪諸葛亮的出現會給他那麼大的助力了。”

仔細地思考了一會兒後陸仁道:“皇叔,軍略諸事我陸仁並不擅長,所能給你地也隻是一些理民之策。在我看來,皇叔眼下不該急於兵馬方麵的整備,而是應該引導民眾如何自富,民富則稅豐,皇叔也才會有真正去整備軍兵的本錢。”

劉備點頭稱是,陸仁便向劉備討來新野城地地圖,對著地圖提出幾點建議。第一是修建好新野城中的基礎道路,這一點不管是對城中軍兵的調動機動能力還是發展經濟都是必須的;第二是在城中劃出幾塊專門的民居與營房,並建議劉備抽調一部分兵力出來盡快修建好;農業方麵讓劉備在城外挑選比較好的土地,集中閑散的農民進行有效的大規模耕種,並且應該趁現在剛剛完成秋收去興修水利,同時還可以借此召慕流民定居來增加人口;最後是商業與手工業方麵,陸仁特意在城中劃出了兩塊環境較好的地方。建議劉備重點開發。

對此劉備提出了疑問,必竟劉備也是有重農輕商思想地人。陸仁笑著解釋道,新野的人口基數相對較少,按陸仁的初步推算可能不足十萬,但劉備手下的士卒就有超過八千人,如果按十比一的比率來算,就算是全部去耕種供養方麵都可能會出問題,更別提相應所需的軍需器械。與其如此。到不如發展出一定的官營性商業。主要目的就是提升劉備自己地金錢收入。荊州農業發達。各地糧米均比較充足,到時就可以用富餘地金錢等物去荊州別處購置糧米軍需,而且隻要在周轉上把握好尺度,還可以將一定地糧米平價賣給城中百姓,讓百姓也沒有後顧之憂從而安心進行生產。如此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隻要經濟慢慢發達起來就會漸漸吸引人口前來定居,那時也會為劉備增加一定的兵源稅收。相信幾年之內劉備就會有一定的本錢去爭荊州。

劉備聞言後默然不語,心中很難下定決心。

陸仁隨手倒滿一杯酒笑道:“皇叔可是覺得自己去營商致富不太妥當?”

劉備微微的點點頭。

陸仁道:“那皇叔又為何不明麵上派個人出去經商,暗中為你積累錢糧?”

劉備眼珠一轉,馬上向陸仁拱手道:“陸仆射久在商途,此語可是想暗中……”

陸仁擺手道:“不不不,不是我。我私心太重,隻怕會有違皇叔所托。其實皇叔身邊不是有一個很合適的人嗎?”

劉備恍然大悟道:“陸仆射是指子仲?”

陸仁笑道:“正是。陸仁知道子仲雖在皇叔帳下效力,但因本身並無甚長才。皇叔隻是念在他昔日傾家相助又忠心不二的份上。對他禮遇有加待之極厚,軍政之事卻甚少讓他去做。皇叔,人若有才當盡其能。子仲之才不在軍不在農,而是在這個‘商’字上。隻是皇叔一向輕商,不曾盡用子仲之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