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平陽:萬象始新(1 / 2)

五月十七的宮廷政變,起因於承明宮太後六十二歲壽宴,便被呼之以“承明宮變”。當日幹支為癸亥,史家多稱之為“癸亥宮變”。又因了在五行之中亥屬陰水,癸為雨露之水,均指北方,便有了“北方宮變”的別稱。

與起兵於北衙神策形成某種奇妙的呼應。

這都是題外話。承明宮變結束之後,最讓親曆者,尤其是李若昭吃驚的是,被迫起兵的衛茂良一方,總共隻派出了五千騎兵。事後證明,衛茂良在四月派阿青前往河東太原府,根本不是調兵遣將為今後動武做準備,隻不過是讓阿青囑托休整安定河東諸軍,確保在他起兵之後,至少河東不亂。

真正跟隨衛茂良湧入長安城再殺進皇宮二城的,不過他四月初一帶回長安的五千騎兵。

第二個令天下人震驚的事,也就是這五千騎兵,最後殺進長安,擊潰神策軍五萬。雖稱不上評書般七進七出,但真可稱得上幾乎如入無物。

揚名天下的神策軍被五千翎驍營打得丟盔棄甲落花流水。

這就是天下人看到的畫麵。

懂了。

所謂揚名天下,也不過如此。

懂的不止長安城的人,西突牙帳下磨刀霍霍的必勒格可汗懂了,北燕王廷中躍躍欲試的太子慕容彪也懂了,林立關中四周,隔岸觀火的河朔、荊南、東南各藩鎮節度使,都懂了。

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書歸正傳。太子薨逝之後,衛茂良趁此機會徹底清剿內侍在神策軍中餘黨。但凡有絲毫負隅頑抗之心的,一律處死。緊接著又,連同內侍居所一應文書信件通通打包到陛下麵前,內侍與朝臣有哪些勾連由此一覽無餘。

百年以來,內侍作威作福的氣焰遭到空前的打壓。原本令人豔羨的肥差,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身處要職的內侍紛紛夾起尾巴做人。

皇權大振。

後世史家稱之為“李唐皇室最後的回光返照”。

做完這一切之後,衛茂良解甲負荊,冠帽盡脫,赤裸著雙足行至陛下麵前,叩首認罪。

一代名將衛茂良,最終落入天牢。

與皇權大振相應的是太後一黨的衰落。門庭若市的壽康宮終於沉寂下來,再也不會有車水馬龍迎來送往的人情周轉,人人伏地叩首,呼號“太後娘娘”的聲音地動山搖。

在這場宮亂中死去的衛皇後,與諡號“簡懷”的太子,遺體尚且停留正陽宮中。喪儀結束之後,他們會依製葬入皇陵。和沉睡在長安周圍的李唐皇室列祖列宗一般,永遠地變成環繞京師的,沉默的神靈。

朝堂上僅剩下兩位皇儲的競爭人選,最後也撕破了溫情的麵紗。不用為一個職務爭來爭去,陛下直接下旨,李世訓領戶部尚書,李世默領吏部尚書。政績如何全靠個人本事,公平又公正。

當然,雙方的相處並不友善。李世默主持動亂之後的優撫,大批銀錢流動需經戶部。李世訓趁機從旁掣肘,在朝堂之上鬧得很是狼狽。

經曆過隆平九年龍門薛家案的朝臣終於明白,那時的變局和如今相比,其實不過風吹草動。原來真正傷筋動骨的,永遠在後頭。

相比以上這些驚天動地的變化,某些細小的事,往往不那麼被人注意。比如,在塵埃落定的十日後,一輛其貌不揚的馬車低調地穿過重重街巷,停在了宣王府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