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的雨一直下到早晨,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說明已經到了雨季。
在雨幕中的未央宮,巍峨的宮殿時隱時現。負責警衛和治安的期門郎衛們都紛紛的站在房簷下躲著雨,他們四周張望著,那麼大的雨,都不怎麼情願去巡邏。
此時,在雨幕中,有一輛馬車緩緩駛來,馬蹄走在石板路上踏踏作響。馬車由遠而近逐漸清晰,按照禮製,這是一位侯爺的車駕。
“能將車駕裝飾得那麼規整,看來隻有周陽侯了。”
一個聲音從躲雨的人群中傳出來,大家定神一看,原來是期門郎公孫賀。
期門軍是皇家衛隊,負責皇宮內衛和皇帝出行等帝國重大活動。能進入期門軍的都是貴族子弟。期門軍的基本結構分為期門郎與期門衛。按照爵位進行劃分,本身有爵位或者世襲爵位的則為期門郎,而暫無爵位的貴族子弟則分為期門衛。而期門郎和期門衛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是軍官,後者是士兵。
而公孫賀爵位大夫,任職期門郎,可謂是名門之後,其父親當年平定七國之亂有功,擢升為關內侯後任命為隴西太守,隻可惜後來因違製貶為庶民。
可是公孫賀卻因當年的家族聲望成為太子舍人,可謂是根正苗紅皇帝親信。
在太子登基後,公孫賀則被提拔到期門軍任郎官,負責給皇帝駕車。在皇帝未出行的時候則負責宮內巡邏。
公孫賀二十出頭的模樣,溫文爾雅,性格和善,有點微胖的他更像一文官而非武將,但是其人緣很好,加上其特殊身份,僅僅期門軍中來往攀附者不計其數。
期門軍屬於宮中禁軍,受衛尉統領。而衛尉程不識出身於竇家門客,深受太皇太後倚重和信任。而且現在皇帝年幼,大權則由太皇太後把持,尤其是能夠調動期門軍乃至全國兵馬的虎符一直都在竇太後的手中。
“你們還不趕快去站崗,這侯爺可是個將講究的人,不然看到你們這樣肯定要罵的。”公孫賀對負責站崗的期門郎衛們說道。
公孫賀的話讓他們不敢怠慢,雖然侯爺管不了他們,可是罵他們的資格還是有的。據說這侯爺是儒家出身,特別講究繁文縟節,而且還受到皇上的寵信。他們還是選擇老實地冒雨站崗比較好點。
隨著馬車來到了未央宮內大門前,侯爺按照規矩就要下車了,他在仆人的照料下緩緩地從馬車下來。
隻見他緊鎖著眉頭望了望雨傘外的天空,他倒是不想著下雨天出門。但是皇上召見他,他可不能不來。自己平時倡導的政治主張可不能先毀於自己。
偌大的議事大殿裏並沒有十分華麗的裝飾,隻有一些絲綢的帷幔被涼風吹的翩翩起舞,發出劈裏啪啦的響聲,在一旁的太監覺得這種聲響不妥,隻見他彎著腰,耷拉著腦袋小碎步地跑過去將這帷幔給係起來固定住。
此時大殿內,除了太監和侍衛外沒有幾個人,皇帝側著身子半躺在自己的皇位上,皇位則位於檀木做的高台內,高台的四周有紗帳遮擋,裏麵的人可以看清外麵的情況,而外麵的人則看不清裏麵的模樣。
此時皇帝手中把弄著一隻白玉雕刻的神獸手把件,從外麵看來,隻能隱約地看到一個人影。而高台下麵則跪坐著他的幾名心腹大臣。
隨著周陽侯田勝大走進來,坐在最外頭的兩人起身行禮,此兩人,頭戴長冠,儒生打扮,此二人名為趙綰和王臧,是皇帝新政的發起人。
此二人儒家出身,立誌於改革弊政,讓朝廷能夠吹進一股新風,而且此次改革得到了兩位國舅的大力支持和鼓動,便舉薦給新皇帝劉徹。
劉徹得知此事後大為讚賞,隨即召見了兩位大儒,一番言談後更加堅定了劉徹要改革的決心。
於是劉徹賜兩位爵位五大夫,任命趙綰為禦史大夫更是破天荒頭一次讓其位列三公,而王臧為郎中令也是九卿之一,專門負責新政的各項具體事宜。
而這邊又任命他的大舅武安侯田酚為太尉,二舅周陽侯田勝為少府,他們兄弟二人主要負責新政的實施。
雖然田勝和王臧一樣位列九卿,而趙綰則是位列三公,職位比他高,但是依舊需要行禮,因為田勝才是此次新政的真正的主導者,再者其爵位關內侯,是皇親國戚,此二人念知遇之恩對其行禮也是不越禮製的。
漢帝國的中央政治製度是“三公九卿”製。“三公”即丞相、太尉、禦史大夫;而“九卿”則是指朝廷裏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漢朝時期的卿,不一定是九個人,而是九卿言其官職完備。
“九卿”分別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衛尉,掌管宮門警衛;太仆,掌管宮廷禦馬和國家馬政;廷尉,掌管司法審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穀和財政收支;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及官府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