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揚當代神農袁隆平
新華社三亞2015年5月11日電 (記者鄭瑋娜)連續幾天,“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頭頂烈日,來到三亞超級稻“超優千號”示範基地,查看超級水稻的長勢。10日,86歲的袁隆平院士撫摸著“超優千號”飽滿的稻穗微笑著說:“畝產達到940多公斤,打破了海南曆史最高紀錄。”連日來,來自廣東、廣西、湖南、海南等地水稻專家對袁隆平指導的第五期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三亞示範基地進行了測產驗收。對海棠灣百畝連片示範基地測產驗收的結果是平均畝產達941.79公斤,打破海南曆史最高紀錄。
在三亞海棠灣,專家們分別在海棠灣基地一類田、二類田、三類田各選1個點(每個點不少於500平方米)進行拖拉機收割驗收。收割的稻穀,經過烘幹、過秤、測算得知,一類田幹穀畝產為1096.66公斤、二類田為878.87公斤/畝、三類田為849.85公斤/畝,平均畝產量達到941.79公斤/畝。海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孟衛東介紹,百畝連片水稻平均產量達941.79公斤/畝,創下了海南最高紀錄。上一個紀錄是10年前在澄邁、三亞的百畝連片雜交水稻試驗基地,當時是突破了800公斤/畝。專家表示,由於海南海拔低,晝夜溫差小,生長期短,如果在長江中下遊等糧食主產區種植,產量會更高。“由此看來,超級稻的增產潛力還很大,在內地省份種植更有高產優勢,每公頃產量16噸的目標很有希望達到。”孟衛東說。負責試驗田管理的首席栽培指導專家郭守斌說,“超優千號”是高品質的軟米,口感很好。此次專家組組長、廣西農科院副院長鄧國富對記者說:“這次驗收是完全按照農業部的驗收標準。在海南百畝連片水稻平均產量能達941.79公斤/畝,已經相當不錯了。”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現居湖南長沙。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64年開始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1978年晉升為研究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73年實現三係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全國大麵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並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係配套,但未能用於生產。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係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係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製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從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他先後發表論文60餘(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根據他育種的雜交水稻品種及研究,水稻單位產量由畝產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廣泛譽為“雜交水稻之父”。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勳科學家”稱號;中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4年年底,袁隆平獲評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在2010年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袁隆平院士獲得首屆中國最高科技獎。2014年3月,袁隆平因對糧食安全貢獻,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