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之分1(1 / 1)

一區之分(上)

城市之間在本質上沒有區別,可是城市的核心區域與近郊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比如北京的三環和六環;城市在街道、建築和交通上已經大致趨同,可是在文化上還是有不少的不同,比如武漢的漢口、漢陽和武昌;城市在功能上、效能上也沒有什麼差異,可是宜昌的西陵和伍家之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城市在工作和生活越來越變得千人一麵的時候,即便是同一個區屬的一些區域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起碼在語言上,走在西陵二路到勝利一路之間,聽到的多是最正宗的宜昌城區話,而到了東湖一路一直到夜明珠、蝦子溝,聽到的是各地方言大薈萃。不過,現在宜昌的核心地段說普通話的越來越多了,這就是城市化進程的一大特征。

比如說,農村人和城裏人在本質上也是沒有區別的,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使得彼此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差別。比如農村人剛吃上肉,城市人又換成吃菜了;農村人剛告別單身,城市人又換成離婚了;農村人剛能享受空調的舒適,城市人又換成去健身房流汗了;農村人剛學會網聊,城市人又改成微信約炮;農村人剛吃飽穿暖,城市人又換成袒*露背了;農村人剛搬出山溝,城市人又換成鑽進山溝找野趣了……所以有人說,為了改變城鄉差距,讓大家能同步前進,所以才會推行城市化。隻是不知對不對?

下午時分,從郵電巷經過,古老圍牆上的那片綠色為不少新婚的男女看中,可以用照片表現新與舊的強烈對比;穿過平和裏,會叫人驚訝音響一條街的頑強生命力,還有熙熙攘攘逛街的行人;走過解放巷,可以看見昔日寸土寸金的陶珠路空空蕩蕩,居然蛻變成一條飲食街;從西平巷拐進小箭道,再從學院街鑽出來,想起了京劇的\"西皮流水\",看見了那塊\"泰山石敢當\",就有了些曆史的厚重感;中山路的步行街改造沒什麼用,依然還是穿過兒童公園、到夷陵廣場去的一條通道,就是把\"宜昌餐飲第一街\"給滅了;倒是兒童公園的那些遊樂設施即便不是周末、即便隻有一個孩子也會正常運轉,那會不會就叫\"賠本賺吆喝\"?

折騰了一年多的東山大道改造已接近尾聲,路麵已經又鋪了一層柏油,有不少瓦匠正在用切割機切割街邊的石坎,墊上沙、給人行道鋪上紅色路磚,花壇也差不多砌好了,戴著草帽的園林工人正在將剛移植的樟樹和榕樹的樹幹上纏上草繩,大熱天的為什麼保溫?不懂就不要亂說;老牌的宜昌商場正在半價清倉,可依然沒什麼人光顧;清江大廈對麵的移動通信廣場人去樓空,門前的停車場也有了不少的空位;還沒有畫斑馬線和行車線,車就開得自由自在,新人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抬腳過街。

那個被官方輿論吹得天花亂墜的BRT公交項目也在繼續推進中,路中間的那個大大的站台、國貿前的地下通道、二十二中前的過街天橋也在施工中,已經看得見車門在道路中間那種顯得很奇葩的BRT專用車在熟悉道路,隻是土裏土氣、還沒有蓋上廣告的車身顏色實在不敢恭維。據說,因為BRT車站格外一條筋,所以其他路線沒有進行改裝的車輛進站必須反方向,那才叫亂七八糟、大開眼界呢,值得期待。兩個老家夥站在國貿前的過街地下通道口胡說八道,一個說上個車都要爬上爬下,根本不為老年人著想:\"當官的盡做些沒長**的事!\"另一個人安慰他:\"你兒子不是公務員,大小還是個官嗎?好好培養一下,等他當了一把手就把這個BRT拆了去,那也是大大的政績嘛!\"

想著好笑,就一直笑到葛洲壩轉盤處,看著那個來自四麵八方的車輛繞著圈又向四麵八方而去,一點也不滯留,想起了原來也是轉盤的伍家崗和東山開發區的三環廣場,自從改成十字路口之後,**期等上個兩三個紅燈是家常事;也就想起了改造後的東山大道被BRT公交快速通道占去了三條車道,而幾乎所有的交叉路口既沒有為車輛開挖地下通道,也沒有像不少人建議的那樣,仿照西陵二路修一條從葛洲壩到北山坡的高架橋,就這麼胡亂一說,根本快不起來,不比原來更堵得厲害才怪,這也就是民意和決策的矛盾,也是一種很辛辣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