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車溪2(1 / 1)

重訪車溪(中)

水車是車溪的特色之一,也是車溪的象征,更是農耕文化的一種縮影。車溪的水車大大小小不少,既有人力的,也有水動的。雖然都是複製的,可風吹雨淋,木質就變得有了些發黑,更顯出了曆史的厚重。據說水車的鼻祖是那個夢見自己隨著蝴蝶一起翩翩飛舞的莊子,不知是真是假,不過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的過程中發明的灌溉工具倒是不容置疑的。

那位禪法是\"無憶、無念、莫妄\"的唐朝的無相禪師在行腳時,因口渴向一個正在踩水車的青年討水喝,青年說:\"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紅塵出家,不想跟您一樣到處行腳居無定所,我會找一個隱居的地方,靜心參禪打坐。\"無相禪師問他什麼時候會看破紅塵,青年說隻要能找到和他一樣了解和照顧水車的人,他就可以走自己的路。無相禪師問他,如果水車全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麵會怎麼樣? 青年回答說:如果把水車全部浸在水裏,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衝走;而完全離開水麵就不能車上水來。

無相禪師就這樣對他說:\"水車與水流的關係可說明人與世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會被紅塵俗世的潮流衝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因此,一個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觀,也不投身粉碎,使出世與入世兩者並立,這才是為人處世和出家學道的正確態度。\"

這其實也就是水車的態度。

車溪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那條溪流。一條溪流就那麼樸實無華的從不知道出處的源頭而來,即便是蜿蜒曲折、即便是亂石堆壘、即便是毫無名氣,可是,從蓮花洞那樣幽深潮濕的山洞裏的鍾乳石上滴落下來,從水簾洞前的岩石縫中潺潺流淌、從綠意盎然的山林之間彙流成溪的山泉太清純了,在落差很大、錯落有致的溝壑河穀裏麵順流而下,於是就聽得見水車的咿呀呀的歌唱,就想起了張明敏唱的那首老歌:\"三月裏的小雨淅瀝瀝瀝瀝瀝,淅瀝瀝瀝下個不停;山穀裏的小溪嘩啦啦啦啦啦,嘩啦啦啦流不停。\"

正是有了這條溪流,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深山之中才會有了人煙;正是有了這條溪流,那些質樸的土家人和勤勞的漢族人才會在這裏演繹農耕文化,繁衍生息;正是有了這條溪流,才會有那山坡上綠油油的苞穀葉,河灘上長勢茁壯的辣椒苗;正是有了這條溪流,才會有那些在陽光下顯得雪亮的白牆青瓦,才會有那些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的吊腳樓。那個小小的土地廟才知道,在曆史的長河裏,這裏曾有過多少悲歡離合、愛恨情仇,那座高大的山巒才記得,這裏曾發生過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實話實說,車溪既不是名山大川,也不是名勝古跡,不過就是一條默默無聞的溪流、一些默默旋轉的水車,可正因為如此,野百合也有春天,車溪也有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現在最被推崇的原生態,似乎沒有任何雕琢的質樸,還有令人恍如世外桃源般的幽靜,幽靜使得我們兩個女遊客根本不敢單獨去鑽那些幽深的洞穴。

很懷念當年聽過的那首《夥計歌》:\"小妹妹生得乖啊,夥計兒;夥計兒;隔壁屋裏大嫂在呀在做鞋啊,剪個鞋樣帶回來呀,夥計兒;鞋樣嘛剪得好啊,夥計兒;鞋襪兒做好了啊,夥計兒; 莫準那個爹媽知呀知道了啊,不知情哥要不要啊,夥計兒。\"

那也是一人領唱萬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