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下牢溪4(1 / 1)

又見下牢溪(4)

據《三國誌蜀書》記載:東漢建安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火攻赤壁,大敗曹軍之後,又揮師南下,攻打武陵(常德)、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約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後,\"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所以宜昌民間傳說,那個猛張飛為扼守三峽關卡,曾在西陵山峰*擂鼓*演兵馬。

在三遊洞的西陵山*麵臨大江處,有一柱形石峰上建有一個張飛擂鼓台。那尊塑像無疑是宜昌城市雕塑中最為傑出生動之一。猛將張飛的塑像高大威猛、*天立地,背依幽深峽穀,下臨滾滾長江,環眼圓睜,虎須戟張,巨臂揮捶,嘴唇半張,似能聞到隆隆戰鼓聲,也能聽見他那\"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一死戰\"的怒吼,再現了這位蜀中大將的勃勃英姿。

雕塑家的想象在創作這座塑像的時候十分大膽,充分利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來表達張飛內心的情感和內涵,並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就給人一種極大的震撼和一種由心而生、仰為觀止的崇敬。就使人想起了那首怪異的\"燕人翼德氣如虹,一喝當陽宇宙風。虎膽蛇矛萬人敵,桓侯此去古城空。\"還有那句調侃:\"人家小燕子眼大是清純,男人眼大是張飛,睜著就能被人殺死!\"一笑。

看著那尊正在擂鼓的張飛塑像,就在心裏不由得暗叫一聲:燕人張翼德本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魁梧的身材立在大大的戰鼓邊,眼睛緊盯著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一個鐵掌擂著鼓皮,就似乎可以聽到鼓聲在江麵的震蕩,水軍在舟中搖櫓劃槳的呐喊,張揚著一種男子漢大丈夫的猛烈和雄氣,如今的華夏男兒也當有此風範,別全變成陰盛陽衰,個個都是妻管嚴。

不過遊人至此,無不紛紛攝影留念的理由,除了那座猛張飛的雕塑栩栩如生、令人敬仰、扼守長江、氣吞雲夢的豪氣之外,更重要的是張飛擂鼓台就是江邊一石突兀而前,下臨大江,絕壁千尋,正是看江景的好地方。尤其是在那個\"三峽起始點\"的石碑前,下可以直觀不遠處的\"萬裏長江第一壩\"的全貌,也能遠眺西陵峽的迷人風光,切勿錯過。

三遊洞有很多人工修建的景點,無論是劉封城的遺址、溪邊的津亭,還是長廊、棧道,無論是楚塞樓、古軍壘遺址,還是巴楚樂宮、印章刻石園、震旦角石園等景觀,或依山而建,或臨江而築,高低錯落,妙趣橫生;喜好者趨之若鶩,不感興趣的繞道而行。突然見到幾個從江邊碼頭上用木架將裝在扁絲袋裏的沙扛上山*的挑夫,也同樣為這些勞動者心生敬意,這也是一景。正如白居易在《三遊洞序》中所雲:\"斯境勝絕,天地間其有幾乎!\"

我喜歡關於三遊洞的那句煽動性極強而且很有魄力的廣告詞:如果你有三峽情結,那麼你應該去看看三遊洞,因為這裏是三峽的終點;如果你向往美麗的景致,那麼你應該去看看三遊洞,因為這裏有秀麗的山水和名泉;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古詩文的愛好者,那麼你應該去看看三遊洞,因為許多聲名顯赫的詩人曾經在這裏駐足,留下的碑文詩賦無數;來宜昌的人如果沒有遊覽過三遊洞,就不能算來過宜昌。

不過最後一句有些言過其實,因為隨著與時俱進,也因為景區等級的劃分,現在來宜昌的都是奔著三峽大壩和三峽人家而去,這才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