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下牢溪3(1 / 1)

又見下牢溪(3)

大凡風景名勝,一般可將其分為三大類別:其一,大自然製造:或山或水,奇山異石,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又或是有山有水,環境優美,直逼仙境,**宛轉,讓人流連忘返;其二,人工製造,乃是能工巧匠精心布局,巧立造型,或亭台樓閣,園林宮殿,富麗堂皇,美輪美奐;或小橋流水,鄉間野趣,怡情陶醉,修身養性;其三,文化製造,有憑有據,翰墨飄香,千百年文化藝術的沉澱,再加上神話傳說穿插其中,\"真亦假時假亦真,無為有處有還無\",就更使得風景名勝顯得縹緲尋味。

第一類屬於自然資源,無疑就是\"一覽群山小\"的泰山,\"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人間天堂\"的西湖之類的;第二類屬於人類智慧,從京城的故宮到蘇州的拙政園,從宜昌的三峽大壩到申城的外灘那樣的;第三類屬於文化景點,從蘇州的寒山寺到洪洞縣的老槐樹,從湘西的鳳凰到南京的秦淮河都是。而三遊洞就是這三者聚於一身,也算是個傳奇。

因為下牢溪風景秀麗、滿目鬱鬱蔥蔥,山好水美之處凸顯一靈洞,自然資源天生地就;加之地處西陵峽口,方便早期乘船進出四川的人順便遊玩,尤其是宜昌變成了水電之都,又是遊覽三峽的必經之地,遊客如織,就因勢利導的新建了一些建築,這就屬於人類智慧,而所謂的文化更是信手拈來,單單是三遊洞那些以楷、隸、行、草各種字體和詩歌、散文、壁畫、題記等形式寫景抒懷,鐫刻於石壁之上的文學藝術作品隨處可見,就是不知道現在還能不能用小刀在山壁上刻一些歪歪斜斜的\"到此一遊\"的簽名?不過,在沿著棧道沿溪而行的時候,可以看見鐵鏈上掛了無數的同心鎖,想必這種形式還是允許的。

三遊洞*麵臨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望鄉台,說的是背井離鄉的遊子進川之前可以眼淚汪汪的最後望一眼家鄉之處,現在台上建有一座重簷三疊、金瓦朱欄、由\"品\"字形三亭組合的至喜亭。據史料記載,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峽州(當時的宜昌)太守宋慶基在西塞門(現在的鎮川門)外的江津處建了一亭,取名\"至喜\",並請這年五月被貶至夷陵任縣令的歐陽修為該亭撰寫《峽州至喜亭記》,由宋代著名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碑刻,亭以文顯,這座小亭借著歐陽修和黃庭堅的名聲曾被列為當時的三大勝景之一。

由於宜昌連年戰亂和其他人為的因素,至喜亭不久就不複存在了。清代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當時的東湖縣(現在的宜昌)知縣林有席索性在西壩黃陵廟的舊樓上題上一塊\"至喜亭\"的匾額,也叫魚目混珠。不過那個知縣在黃陵廟的樓柱上書的那幅八十字的長聯至今無人能比:\"急峽高崗盤蜀道,自黃牛佐夏,山至此陵,水至此夷,思明德而賽神功,試看天際風帆,片片落迤西一壩。藩重鎮壓荊門,溯白起開秦,郡還改府,州還改縣,履升平而懷往跡,遙指江頭雲樹,人人說至喜有亭。\"

當然,位於西壩廟咀的那座從黃陵廟而來的至喜亭也還是被毀於戰亂年代,1981年,自建成九百多年以來,經曆了二次移遷的興廢曆程,為了適應旅遊規劃的需要,至喜亭又一次移遷和重建於西陵山北峰的望鄉台上。新建的至喜亭飛簷紅柱,重簷三疊,玻璃瓦麵,青石雕花欄杆,通高18米,亭分三層,樓中設螺旋式樓梯,亭內豎有歐陽修《峽州至喜亭記》石碑。登亭縱目,可見群山疊翠,江流浩蕩,風景的確如畫。就是有些遠看重簷翼舒,聳構巍峨,很好看;近看雕工拙劣,製作粗糙的遺憾,不過還是應該相信\"登樓*喜\"的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