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下牢溪2(1 / 1)

又見下牢溪(2)

三遊洞的奇特之處就在於西陵峽口地勢險峻,山勢陡峭,清人魯先榜描述其是\"四望皆山,一峰出眾;峻嶺之間,橫開一洞。\"這個深約30米,寬約23米,高約9米,呈不規則長方體的洞穴是喀斯特地形的產物,是地下水沿岩層岩麵不斷溶蝕,並經塌陷而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據說是出自距今五六億年的寒武紀,時代久遠,不知是真是假。

不過三遊洞下臨深穀,峭壁百丈,倒是有些渾厚雄偉;洞中石壁的岩石褶皺起伏,斷裂縱橫,倒是有些千姿百態;似圓若方的鍾乳石柱三根*天立地,垂直平行橫列,將洞隔成相通的前後兩室,倒是有些鬼斧神工;前室明曠,詩文滿壁,後室幽深,洞中有洞,倒是有幾分有趣;洞室上*形若穹廈,冬暖夏涼,洞口藤蔓倒掛,隨風飄拂,倒是有些飄飄欲仙的感覺。

三遊洞的另一特色就是因為下牢溪景色綺麗,至今洞壁上仍留有\"洞天福地\"的巨幅題刻;又有\"前三遊\",\"後三遊\"的示範效應,加上三遊洞正處於出入四川的舟楫往來要道旁,曆來的文人大都順道來此一遊,留下許多詩文,鐫刻在石壁之上。書法最好的公推耳洞旁的那\"鬲凡\"二字和清朝陳建候命長女閨瑛用小篆書寫的《占合掌岩》巨幅壁刻:\"合掌岩高石不頑,化工有寶秘形山,辟開混沌蒙竅,露出人間生死關\"。不過最著名的恐怕還是用玻璃罩著的、宋代歐陽修題記、明代重刻的那塊《三遊洞序》石碑。

曆朝曆代留下\"到此一遊\"的不勝枚舉,宋代的蘇軾是這樣寫的\"凍雨霏霏半成霜,遊人屐冷蒼苔滑。不辭攜被岩底眠,洞口雲深夜無月。\"他寫的是初冬的景致,洞裏冬暖夏涼,當然總比睡硬邦邦的船板要暖和一些。明代的何璋是這樣寫的:\"古洞饒奇勝,芳遊感物華。崖暄還碧草,露冷向幽花。虛穀鳴鍾隱,清流繞澗斜。悠悠塵想絕,歸路滿煙霞。\"

那個清代的龔紹仁不知是不是被當時宜昌的有關部門買通了,詩寫的不怎麼樣,可寫的盡是浮誇之詞:\"夷陵多名山,夷山多名洞。三遊最著名,暄傳自唐宋。\"不過相信大詩人陸遊在遊覽三遊洞後,所寫的詩中同樣是極盡讚美之辭,卻顯得真實了許多:\"意疑天壤間,豈有此崢嶸。 昨日到峽州,所見始可驚。乃知畫非妄,卻恨筆未精。峨巍冠冕古,阿娜髻髫傾。怪怪與奇奇,萬狀不可名\"。不知看到這裏,會不會有看客吐槽我也是五毛黨?

雖然寫三遊洞遊記的不計其數,其中不乏那些赫赫有名的大文學家,可是不得不佩服三遊洞管理處的某位人士慧眼識珠,認定了清朝的那個師事方苞,為姚鼐所推崇,為桐城三祖之一的散文家劉大櫆(1698-1779)寫得最好,所以才會請那個宜昌當代書法家書寫並銘刻成碑,赫赫然立在三遊洞前室的碑林顯著位置。

劉大櫆在那篇《遊三遊洞記》中這樣寫道:\"下視深溪,水聲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薪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有山有水、有溪有路、有人有歌,絕妙至極;他在遊記中感慨:\"夫樂天(白居易)、微之(元稹)輩,世俗之所謂偉人,能赫然取名位於一時,故凡其足跡所經,皆有以傳於後世,而地得因人以顯。若予者,雖其窮幽陟險,與蟲鳥之適去適來何異?雖然,山川之勝,使其生於通都大邑,則好遊者踵相接也;顧乃置之於荒遐僻陋之區,美好不外見,而人亦無以親炙其光。嗚呼!此豈一人之不幸也哉!\"

這正是對三遊洞畫龍點睛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