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下牢溪1(1 / 1)

又見下牢溪(1)

連日暴雨如注,昨日氣象台更是發布暴雨橙色預*,宜昌城區出現50毫米以上降水,並伴有雷電大風,這是入梅之後的首場強降水,不僅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而且把氣溫一下子打到20度左右。今日暴雨初歇,雖然雲層很厚,天色也不夠明亮,卻正是出遊的好時候,夏日出遊最可怕的就是高溫,尤其是在宜昌這樣夏日恨不得裸奔的悶熱之地。

想到西陵峽風景區重遊的想法是在前不久坐著那輛7座的SUV從三峽大壩以100-120時速在三峽專用公路飛奔回宜、掠過下牢溪大橋的時候,因為看見了那一灣溪水,雖是驚鴻一瞥,卻也就有了再去看看的願望。不記得以前去過多少次,也不記得有多少年沒去過,老朋友久別就會變得生疏,那座西陵山的風景很久沒去也變得淡忘了。

三遊洞之所以得名,前有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人會於當時的夷陵、現在的宜昌的\"前三遊\";後有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後三遊\"。 還有宋代的歐陽修、黃庭堅、陸遊;明代的王士禎、劉一儒;滿清和民國時期的文人墨客以及當代的開國總理在1958年的接踵而至,自然就名聲大噪。都說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三遊洞就是因為\"摩崖\"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

三遊洞位於宜昌西北部的西陵山北峰的峭壁上,背靠西陵峽峽口,麵臨下牢溪,地勢極為險峻,在沒有公路之前遊客隻有乘船抵達。白居易的《三遊洞序》就說他們是:\"遂相與維舟岩下,率仆夫芟蕪刈翳,梯危縋滑,休而複上者凡四五焉。\"又是割草又是砍樹,還得架梯,著實不容易;陸遊來三遊洞的時候也不容易:\"躡石蹬二裏,其險處不可著腳。\"

我們第一次來的時候是步行從城區穿過現在的澆二、以後的平湖天下溯江而上到達下牢溪邊的,當時的溪流不大,溪水清澈見底,乘小舟過溪,沿著石板路往上爬,一直爬到氣喘籲籲的時候就到了;葛洲壩蓄水以後,尤其是宜(昌)蓮(沱)公路開通以後,就有了現在這座高高的下牢溪大橋,從城區來方便多了,10路公交坐到終點,下車就是。

三遊洞是\"夷陵八景\"之一的\"三遊雨霽\",走進三遊洞山門不遠處就可見一片石刻圍繞著一個直徑二尺左右的石洞,三遊洞石刻中最具匠心的就是這個洞上的\"鬲凡\"二字,將\"隔\"字的抱耳旁不要了,表示在這裏可以聽不見塵世的喜怒哀樂,也可以清心靜氣地修心養性,做個\"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世外桃源人。史料中記載說,這裏本有廟的,是道教的所在,所以三遊洞的前室才會有那幅龍飛鳳舞的\"洞天福地\"的摩崖石刻。

就在那個\"鬲凡\"石刻之下、\"三遊洞\"石刻之左的那個小小的石洞就是三遊洞的耳洞,清代的劉大櫆在《遊三遊洞記》中寫得很明白:\"其下地漸平,有大石覆壓當道,乃傴俯徑石*以出,出則豁然平曠。\"相傳白居易三人就是從這裏發現三遊洞的,\"三蘇\"也是從這裏進去的,我們當然也從那個耳洞裏佝僂扶壁前行過,不過現在那裏立一*示牌:\"禁止攀爬\",後來者就無法理解從這個曲折狹小、黑暗潮濕的耳洞爬進爬出的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