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下牢溪6(1 / 1)

又見下牢溪(6)

在西陵峽峽口風景區下牢溪周邊除了三遊洞、快樂穀,還有由原來的桃花村、白馬洞合並而成的世外桃源景區。

那個原名桃樹坪的桃花村就在南津關附近,與葛洲壩工程隔江相望,毗鄰白馬洞和下牢溪。大大小小的山坡上原本就種滿了桃花。顧名思義,桃花村除了依山傍水,怪石崢嶸,就是以春觀桃花為主要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甚至編出王昭君當年離開家鄉就是在這裏改換龍鳳大船的。一聽就是無稽之談,不過江邊的桃花村碼頭倒是在旅遊業有些名氣。

記得上世紀**十年代,每當桃花盛開時,山下江邊,紅霞萬點,翠彩相間,繽紛豔麗;整個山都是桃花,宜昌人去桃花村看桃花就成了固定的去處。我們當然去過,一家人扶老攜幼、單位也組織過春遊,那個時候這裏簡直是人山人海,不知是看花還是看人。隻是我們這一次來,桃花早開過了,樹上到處可見那些還沒成熟的毛桃子,也是另一番景象。

因為景區內的標識不明,一個人沿著靜悄悄的林中小徑向上,結果誤入歧途;轉而拾步而下,轉來轉去,便可以來到白馬洞口。白馬洞相傳是因唐僧師徒四人及白龍馬西天取經路過此地,白龍馬曾在此山洞中寓居而得名。也因為第一層主洞的尾部陡壁上,在燈光的照*下,有一組雪白的**鍾乳石貼壁而掛,銀鬃高聳,四蹄欲奔,恰似一匹栩栩如生的白馬而得名。

很多年沒有來過了,白馬洞口依然位於山腰的崖壁之上,一股清流從洞中流出,就在洞口形成一汪碧水,和所有的溶洞大同小異,都是洞中套洞、層層疊疊、交錯延伸;這個洞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必須乘舟而入,沿途可見華燈映水,穹*的那些溶石變幻千姿百態。這個洞是上世紀80年代末開發出來並迅速知名走紅的,風頭一度甚至超過三遊洞,不過除了進洞要坐船,那些鍾乳石和別的溶洞沒多大的差別,人氣也就衰敗的飛快。

為了盤活旅遊資源,到了本世紀初,桃花村和白馬洞就被捆綁成世外桃源風景區,主打土家風情和古代的巴人的後裔這張招牌。以鄂西和湘西的\"武陵蠻\"為想像,以土家族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卻沒有自己的文字為契機,構思成主要靠打獵為生,在部落中過著安逸的生活,還能夠讓人感受到母係氏族的**氣息。就在沿江的山坡上修了些土家民俗風情、巴人部落、長江三峽起點線和民族圖騰,

這完全是東施效顰,或者說是依樣畫葫蘆,不說宜昌周邊幾乎所有的景點都打著原汁原味、土家風情的招牌,就是講部落,既不是張家界黃石寨的對手,也比不上利川的魚木寨,不過就是幾座木房、幾個農家土院,所以我在裏麵轉了一大圈,發現少有遊客,就有些掃興,加上幾乎把宜昌周邊的那些溶洞都鑽遍了,就懶得再去鑽白馬洞了。

就湖北省的旅遊資源而言,三峽大壩、武當山、荊州古城、黃鶴樓無疑屬於在全國都有極高知名度的第一檔次的旅遊景區;神農架、三峽人家、古隆中、木蘭山應該屬於第二檔次;而以三遊洞為核心的峽口風景區上不如清江畫廊、柴埠溪,又比三峽竹海、屈原祠略高一點,所以極難定位。可是好就好在這裏還沒有大規模的開發周邊設施,沿途還都基本上保持著原有的自然風景,就有了可塑之處,看來也需要找一個策劃師來包裝一下才行。

這是我坐在回城的車上想到的。(2015年6月18日攝影,19日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