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溪軼事(5)
五、黃花
黃花是一座農村小鎮,可也是自古以來的一個交通樞紐之地。因為地處宜昌市夷陵區的西北近郊,素來都是北上保康、南漳,東去遠安、當陽,西去秭歸、興山,南下宜昌的必經之路,尤其是曆史上曾經是川東鄂西北這一帶的土特產的主要集散地。這裏不僅是S312省道(宜(昌)興(山)公路)與S223省道(宜(昌)保(康)公路)交彙處,也是兩條小河彙成黃柏河之處,更有新建成通車不久的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在這裏穿境而過。
據考證,黃花境內無土著者,均係明朝由江西遷徙而來的,所以都是外來客。這個境內無家族宗廟祠堂,其族姓較為複雜,麵積345平方公裏,4萬人口的小鎮原名黃家場。1944年,國民黨141師在此修建抗日陣亡烈士公墓,為烈士與廣州黃花崗齊名,提議改黃家場為黃花場並獲準,黃花之名遂沿用至今。
這個鎮給人有些雞肋之感,清光緒末年的時候隸屬普溪鄉,民國時期被劃入普鹹鎮;解放初被劃到第四區;1975年劃入分鄉公社、10年後又歸分鄉鎮管。1987年變成了14個村組建的黃花鄉,在1998年的撤鄉並村的運動中,全鄉精簡為10個村,也有了屬於自己的鎮。黃花的特產是:黃薑、柴胡、桃子和柑桔,主要景點有:三峽曉峰旅遊區、南邊村古民居;古兵寨;石頭開花;野人穀漂流。
實話實說,宜昌周邊有山有水,在山水上做文章都是大同小異,黃花鎮最有地方特色的還是位於南邊村三組的南邊古民居。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距今近200年,該古建築群坐南朝北,依山傍水,在相距不足百米的半山腰,坐落著兩處占地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古民居,一處為\"葆和\",一處為\"老號\",原為兩家易姓大地主所建。古民居灰磚青瓦,抖牆飛簷,大多為一層磚木結構。局部為二層土木結構,門樓建有馬頭牆,門腳花草魚鳥石刻栩栩如生,清晰可辨。門窗均用上等木料拚花雕琢,圖案精美,如喜鵲鬧梅、歲寒三友、八仙過海、壽星祝福等等。線條流暢,儼然如畫。\"老號\"有13個天井,現保存完好的有6個,\"葆和\"有12個天井,現保存完好的有11個,置身其中,布局錯落,曲徑通幽,別有一番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