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塔的森林公園(5)
不少的宜昌中老年市民到過小溪塔的森林公園以後,一致認為那裏比宜昌城區一江之隔的磨基山森林公園要好得多。首先是那裏的樹大林深,空氣清新;因為上山下山路寬坡緩可以不傷膝蓋;磨基山可以隔著長江俯瞰中心城區,丁家壩的森林公園也可以隔著黃柏河將小溪塔的全貌盡收眼底;更重要的是,磨基山的上山小道即便多次進行改建,卻依然是坡陡階高,中間很少有歇息**之地,而曉溪塔的森林公園沿途到處都是觀景台和可供休息的座椅,即便是那條依山而建、上上下下、聯通兩山的紅色樓梯棧道,建造的也很有匠心,深得好評,怪不得會遊人如織,也會導致原計劃中的索道工程暫停呢。
在山*辟出一大片坡地用來種植觀賞花草、誇大其詞的命名為花海也是一個亮點,比如今年三月號稱上萬株鬱金香綻放之時,眾多的宜昌市民從中心城區蜂擁而至,拿著手機和相機,各種姿勢各種角度表現出來的個人秀,據說就有了些亂扔垃圾的、踩踏花地的行為頻頻出現,媒體說引發了社會熱議,就更引得遊客如潮。筆者那天去的時候,賞花的遊客依然絡繹不絕,鐵絲形成的護欄大多垮塌,花田中也有些愛美的女士進行拍照,沒人認為有什麼不妥,因為她們都站在花田中的石板之上,根本沒有踩花;還可見到一位年輕的媽媽告訴自己的孩子:\"花花是給大家看的,隻能看不能摘。\"不能不說這也是很值得表揚的。
誇張一點說,夷陵區森林公園可謂是十步一景,景中有山有水,站在山*,既可以看雲飛雲舒,聽百鳥爭鳴,又可以體會小城風光,思想千裏之外;既可以在依山而建的棧道上俯瞰山腳的農家小樓和看不見盡頭的車道,也可以看見那些活力無限的少男少女、大*便便的中年漢子、化妝畫得有些過分的大媽大姐和那些沉默不語、隻看風景的老頭老太婆的人間百態。有人羨慕住在小溪塔的人,可以挑燈看花,甚至有人說,一早一晚人少的時候,靜悄悄的帶個紅顏知己或者男閨蜜到那裏卿卿我我不會遇上熟人!
說了一大圈又轉回來,小溪塔直到如今依然是有名無塔。其實早在2011年,地處長江西陵峽口、雄踞小溪塔黃柏河北岸至高點上、由上下兩院裙樓和一座7層主樓構成的夷陵區博物館就已經建成,奇怪的是,那座氣勢宏偉的大樓被命名為夷陵樓而不是小溪塔;筆者到夷陵區森林公園遊玩時,那座新建在山*之上、外觀為仿清大木做法、其實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通高為31.2米的一座樓閣剛剛完成,還沒有最後落成,油漆味很大,正在安裝電梯和懸掛仿古宮燈,牆壁的裝飾和樓閣內的陳設也沒有完成。有些詫異的是,那座建築麵積一千多平米的大樓取名為古風閣,居然又不是小溪塔!
那所古風閣因為建在森林公園的山*上,登高站在樓閣上,近可飽覽森林公園周邊的群山之翠綠,景致之秀美,遠可以將夷陵美景盡收眼底,向下俯瞰,既可以看見波瀾不興的黃柏河穿城而過,也可以看見對岸江邊剛剛封*的那棟塔樓上的**樓盤廣告:江景房!既可以看見小溪塔城區的車水馬*,也可以看見山下掩映在綠蔭之中的兩座寺廟,當然可以靜心修禪上香拜菩薩。那裏是觀音禪院和古慈寺,那座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古慈寺當然是和尚當道,觀音禪院還有女法師住持,莫名其妙的想起了根據大秧歌得曲調改編、很久很久在宜昌流傳過的歌詞的開頭兩句是:\"和尚尼姑翻了身,你們兩個來結婚……\"
很值得一提的是夷陵區森林公園山下、沿鬆湖路一線排開的那些仿古建築很有些古香古色,無論是寬敞的廳堂還是曲徑通幽的長廊、無論是翠綠的草坪還是鬆樹造型和假山石,都可圈可點,加上與黃柏河邊的那些花草樹木和親水平台相輔相成,很有些山清水秀之感。雖然那一路盡是仿古建築,其實隨著時間的過去、歲月的流逝,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都會慢慢展現出來的,就和秦磚漢瓦、宋瓷清畫一樣。
有網友告訴我,關於小溪塔工程項目的招標即將在武漢舉行,這也就意味著有關小溪塔的施工建設即將展開,可是進一步詢問,對方卻坦言,具體選址還不知道,就有了些失望。其實人是一個矛盾體,在遺憾小溪塔有名無實,期待有名有實的同時,又希望能就這麼維持現狀。當然,夷陵區的森林公園的成功也告訴我們:一切都事在人為。(2016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