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夜遊
接連好幾天因為落雨沒有外出,市府大門架起了施工用的腳手架開始維修,而市府大門街對麵封閉了好久的小廣場的施工已經完工了,將原來的那一排商業門麵拆了,顯得寬敞了些的地麵鋪裝了既防滑又好看的灰色的地磚,自然耳目一新;南榭也經過整修,粉刷了花廊,重鋪了地麵,水池裏傾倒了些泥土,使得變淺了些,據說有利於荷花生長,不過現在時候還早,看不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樣子。
從濱江公園雙亭廣場到勝利三路的沿江步行道也已經完工了,也就是拆掉了原來的石板磚,簡單地鋪上一層紅色塑膠跑道,噴上一些跑步的標識;一馬路江邊被拆掉的六個大型燈柱還躺在新鋪裝的草坪上,當年可是好好地被吹捧過,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一個老人正將腿擱在江邊的石欄上鍛煉,收音機裏居然放的是那首太俗不過的男女聲對唱:\"你是我天邊最美的雲彩,讓我用心把你留下來。悠悠地唱著最炫的民族風,讓愛卷走所有的塵埃。\"
勝利三路江邊可能是這次濱江公園改造變化最大之處,原來的綠化樹被伐去不少,增加了廣場的麵積,葛洲壩電廠贈送的由五個水輪機葉片構成,每個葉片重達22.5噸的發電機轉子塗上了紅漆,聳立在廣場中央,也成了一道新的景致,倒比那些立意低劣、造型粗糙的所謂現代雕塑更有立體感。就是擔心會不會被那些收荒貨的給盯上?不過實在太重,怕也是有心無力。不過就是新鋪裝的塑膠跑道掩埋了原來的步行道上那些每隔一段就有一塊很有巴楚韻味、記錄裏程的石板,像是少了些什麼似的。
位於大公橋的夷陵長江大橋下到了晚上幾乎成了**卡拉OK的聚集地,好幾個草台班子的歌聲此起彼伏。和三江橋下的那種歌手放喉、觀眾獻花的商業運作方式不同,在大橋下任何人可以點唱任何歌,可弊病就是,不少唱歌者僅僅隻是一種愛好,卻沒有唱歌的天賦,甚至連起碼的音樂常識都不會,吼出聲來鬼哭狼嚎,叫人不得不掩耳快步離開。
長江對岸、江南的磨基山上的那個不太吉利、也有些刺眼的\"獨眼\"已經被巧妙地遮掩住,到了晚上,山壁之中華燈初放、燈影輝煌時,隔江遠遠望過去,也有了幾分好看。和平公園依然是舞者的天下,既有呆板如同僵屍的佳木斯舞,也有整齊劃一的廣場舞,還有旋轉不停的交誼舞,都是自娛自樂,倒是每一家的音響一個高於一個,有些爭強好勝的意思。
位於九碼頭的宜昌港客運站的那棟酷似客輪的建築還在,不過進行重新裝修以後已經不賣船票也不賣汽車票了;原來的宜港汽車客運站變成了停車場,而那棟規模不小的建築物已經變成三峽遊客中心,售票大廳隻賣旅遊景點的專線車票,不過即便是到了晚上依然很熱鬧,有不少背包客在那裏谘詢簽約;一些舉著小旗的導遊領著來自外地的旅遊者去逛那裏的超市,還可以去逛逛街對麵的萬達廣場,然後乘坐開往**的豪華客輪。
這裏剛剛開通了宜昌長江夜遊,路線是乘船從這裏到伍家崗,折返回來逆江而上,經過三江航道過葛洲壩船閘。站在路邊看著那些廣告不覺有些苦笑:無論是上海還是武漢,人家都是沿途兩岸燈火輝煌、高樓林立、車水馬*;可宜昌除了三江一帶兩岸夜景尚可,其餘的地方江南一片漆黑,不知讓人家看什麼?上一次宜昌夜遊無疾而終的原因也在於此,可依然如故,卻重新啟動這個旅遊項目,叫人費解,除了城市形象,就找不到別的理由了。
那個原名宜昌劇院、卻被原名西陵劇場、後建成的均瑤廣場的那家劇場搶去了名字而不得不改名濱江劇場的土**火柴盒似的建築還在,不過就是**已經是林立的高樓大廈,自身也快被周邊那一片破舊樓房和沿街小店給淹沒了。夜色中居然發現樓*上閃爍出\"國韻大戲台\"的字樣,就大吃一驚,身為地道宜昌人,卻不知此等變化。
回來查了資料方知,這是早就銷聲匿跡的市京劇團的創新之作。據說月末的三天晚上,戲迷隻需花五元錢,就可以坐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旁品茗聽戲;票友可以登台演出,一段清唱僅收費30元,全套戲服加上道具和化妝,表演一段彩唱收費200元。突然就有種醍醐灌*、恍然大悟的領悟到:MD,這不就是夷陵長江大橋下那些**卡拉OK的升級版嗎?
花了一個多小時,沿江一邊散步一邊吹風一邊遊覽,也算作宜昌夜遊吧。(2016年5月8日母親節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