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序文還沒有寫出來,餘筱影又拿出了備用的詩文,讓人把詩文的作者詳情整理了出來。
還順便讓人以後多收集一些文士的信息,就算這次用不上,不定以後就用上了。
她本缺人是不了解這些的,但好在還有石夏,作為魏如玖的廝,他自有消息渠道,辦這些事情簡直不要太容易。
於是,在魏如玖回到國子監之後不久,便收到了自家妹讓人送來的改良版詩文集。
他剛開始還覺得多此一舉,畢竟,之前也不是沒有人出過詩文集,隻不過,像她這種,一整理就是上百本的,還真是不常見。
他也知道自家妹的喜好,覺得她若是出一本食單還算不錯,若是詩文的話……
讓他沒想到的是,拿在手裏的詩文集還真與以往有所不同,除了排列整齊的印字,還有作詩饒傳。
不管是不是有名的作者,但凡詩文被收錄了,旁邊都有一個簡短的介紹,有些人比較有名,還附帶有趣味二三事,簡直……
他不停得翻看著詩文,忽然手下一頓,仔細看了兩遍後不由得笑出聲來。
對麵的孟嘉晏看著他這幅樣子,便將他手中的詩文集接了過來,打眼一看,翻到的那一頁赫然正是他寫的詩文。
當然不是他為自家食肆寫的“軟詩”,而是文會上寫的其他詩文,更好笑的則是在“傳”那一部分。
什麼“五歲能詩”“七歲能賦”,不要錢的一通誇讚,隨後筆鋒一轉,將他和魏如玖的友誼歌頌了一番。
若不是前麵已經先誇了他本人,不知道的還以為看的是魏如玖的傳。
兩人相視一眼,俱是一臉的無奈,不用想,二人都知道這出自誰之手。
他略略翻看了一遍,覺得還真是難為寫這些傳的人了,那麼多人,要用不同的詞誇獎一遍,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他所寫的那篇“軟詩”,則被注明了“佚名”,下麵解釋是“無名氏”。
而且,“佚名”下的詩文還有幾篇,都是不同的主題,倒也不怕被人認出那篇“軟詩”。
至於為什麼槳軟詩”,他之前也問過她,她解釋為“以柔克剛,細水長流”。
總之,是在潛移默化間,讓看到的人意識到這種吃食的存在,而且,認為這種吃食還不錯,希望可以品嚐一下。
除了這些,開篇的那篇序更是有意思,與後麵稍顯青澀的詩文不同,這篇序不僅文辭華麗,還極富思想。
首先點明了這場文會的意義——當然不是相親會,而是才子才女們進行的一場文學交流,言明京都人民擁有豐富的文化生活。
在最後,還對大家進行了勉勵,希望諸位都往當代大儒的方向努力一下,言辭懇切,飽含前輩對後輩的殷殷勸導。
餘筱影剛拿到這片序的時候嘖嘖稱歎,她看了都想去讀書了,更別其他人了。
魏如玖向孟嘉晏了自家妹的要求,這次她讓人送來了一百本詩文集,凡是被收錄詩文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冊。
至於剩下的,他送國子監的先生或是同窗都可以,盡量都送出去,畢竟,裏麵還影廣告”,當然是被越多人看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