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洲大陸最西端,有一片從海岸線延伸向內陸約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有史以來便無人定居,隻是一馬平川的戈壁荒漠。
二十年前它被風自賓環保基金會買下,宣稱將打造油果樹培育基地。可是這裏連根草都不長,又何談種樹?
二十年過去了,從高空俯瞰,兩條玉帶般的河流繞山脈蜿蜒,串接起寶石似的湖泊與珞般的濕地,兩岸都被蔥鬱的植被圍繞。
奇跡中的奇跡,則是那條憑空出現的山脈,名為想山。
想山橫亙在這片土地中央位置,從南至北直線長度約一百公裏。但計算其山脊線的全長,則有一百二十多公裏。
因為它在地圖上走了個“之”字形,或者說閃電的形狀。
其山脊線平均高度超過四百米,最高處約有六百米。如果僅計算土石方量,它可能是人類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浩大的單體工程。
在想山建設的高潮階段,據說有十萬工程人員同時在這片工地上。還有傳聞說,當時幾乎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大型工程機械,比如挖掘機、推土機之類,也都聚集在這裏。
關於工程機械數量的傳聞不知從何而來,也不知是否準確,但累計的確有十餘萬施工人員參與了想山工程的建設,並將建造的部分過程向全世界展示。
挖掘機從平原上開采土石方,山脈有類似龍骨的混凝土框架結構,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山體的穩定以及對水土流失情況的預防。
但通過這種“人工”方式建造的山脈,總長度不超過二十公裏,而且它依然是屬於養元穀的“第三類工程”,參與的施工人員大部分都是養元穀弟子。
近二十年來源源不斷湧現的養元穀新弟子,假如沒來過想山工地“實習”,都不敢說自已的“功課”完成了。
如此建造山脈,目的除了鍛煉養元穀弟子,也是向全世界做選擇性的展示,告訴所有人這個工程是可行的,而事實上它也建成了。
那麼其餘一百多公裏長的山脈又是如何建造的,則誰也說不清!
這就是字麵的意思,真的是誰都說不清,有人就算知道也無法直接描述出來,因為它是當世眾多九境高人以大神通法力打造而成。
最早的十公裏“標段”,是墨尚同、楊特紅、柯孟朝三位老人家打造的,沒有動用工程機械,在平原上摶土石堆移成山,就連山中的洞府群都一並建成好了。
三位老人家之間別苗頭,至於誰輸誰贏則不好評判,或者說他們留給了後人參詳。
整個施法過程,包括運用法力的方式,都是可以感受的,但至少要有大成以上修為才行。
有資格“參鑒”的至少也得是大成修士,而有資格“動手”的至少也要有九境修為。但是三位老人家動手的時候,世上的大成修士也不可能都跑來旁觀啊。
實際上九境修士在施展這等大神通時,他人甚至都無法靠近,更別提看熱鬧、做點評了。
那怎麼辦呢?於是在一期工程的十公裏山脈打造完成後,三位老人家在山中留了一塊墨玉石碑。這塊石碑有一人多高,上麵隻刻了“想山”兩個字。
想山碑與山體構成了一個玄妙的法陣,想看見它至少也要有大成修為,感應石碑就可以得到一係列神念心印傳承。
其內容首先是想山的總體設計,然後是三位老人家打造山脈的過程,包括所使用的大神通手法以及各種精妙的微操。
至於誰更高明,後人自有評判,且建立在評判者自身見知的基礎上。
除了三位老人家之外,第一個看見這塊碑的人當然是華真行。以華真行當時的修為,也隻是看看而已,真正接著動手的則是約高樂。
約高樂聞風來到想山,見到了響山碑,坐在此碑下參悟一番,又親手打造了約兩公裏長的山脈。
想山碑是一件特殊的法寶,能自動記錄每位高人打造山脈的過程。約高樂之後,跟著來打造山脈的是丁奇、白少流,他們都是與華真行交情頗好的九境修士。
至於姑蘇萬變宗的宗主成天樂並沒有出手,出手者是其道侶聞簫韶。
接下來想山就熱鬧了,它成了不為普通人所知的另類網紅打卡地。天下的大成修士,能來的幾乎都來過,有不少人還來過很多次。
正一門的三位劍仙,和鋒、和曦、和光,帶著門中三十多位大成修士曾集體來觀摩,這三大劍仙也聯袂打造了一段山脈。
蒼浪大俠於蒼梧,則先後到訪想山九次,主要是為了參悟想山碑,也曾出手打造了一段山脈。
最熱鬧的一次,是昆侖盟主梅野石出手打造一段山脈時,想山碑所在同時湧入了三百多名大成修士。
世上有這麼多大成修士並不令人意外,但都同時出現在這個地方還是前所未有的盛況,很多人都不知是從哪個犄角旮旯冒出來的。
近二十年來,每逢有九境高人出手造山,很多大成修士都會趕赴想山觀摩想山碑。
修為達到這種境界,有些默契就不需要再說了,每位高人隻會出手一次,而且除了岡比斯庭之外,每個宗門也隻會出手一次。
比如姑蘇萬變宗,聞簫韶打造了一段山脈,成天樂就沒有再出手了。
至於昆侖第一大派正一門,三位太上長老雖然都出手了,但他們是結陣聯袂打造了同一段山脈,也隻能算是一次。
這其中有什麼講究呢?如此打造而成的想山,整條山脈都是洞天福地。
各位高人在造山的時候,也會效仿楊特紅等三位老人家,順手將山中附屬的道場洞府也給建好了。
有些事不需要明說,哪派祖師出手打造的那段山脈,將來就是該宗門弟子的道場。
想山中有想山碑,可以觀摩參詳世間巔峰修士的手段。所謂修行不僅需要開闊眼界,修為越高越需要更多的印證參悟,這還有比想山更好的地方嗎?
來自昆侖仙境的妙法群山掌門羽靈,也出手打造了一座山脈。該段山脈就成為妙法群山弟子的道場,更是他們走出西昆侖在世間的立足之地。
出身昆侖仙境的陶然客前輩也打造了一段山脈。陶然客本人是散修出身並未創建宗門,所以這段山脈就是出身昆侖仙境的一眾散修道場。
還有好幾位來曆不同的散修高人也出手了,在想山打造了好幾處散修道場。
這裏是養元穀的地盤,原則上誰出手皆須征得養元穀的同意,但世間絕頂高人願意幫忙造山,養元穀歡迎還來不及呢,默認對方將打造的山脈當成傳人道場,亦是緣法使然。
岡比斯庭的情況相對特殊,它看似是一派宗門,卻非常龐大而鬆散,擁有不同的派係與派別,更有神術傳承散落在岡比斯庭之外。
先後有七位九級大神術師出手打造山脈,包括約高樂在內有五位大神術師都來自岡比斯庭,另有兩位“野生”大神術師。
到了2051年夏天,正一三山會再度召開,各派昆侖修士齊聚,華真行也率一批弟子參會。就是在這屆正一三山會上,眾人達成了一個“想山共識”。
華真行將默認的事實正式明確下來,宣布各派祖師打造的山脈就是其傳人的道場,除此之外還有好幾片散修道場,以及岡比斯庭神術師與“野生神術師”道場。
但世上還有不少宗門,其弟子並非散修,但門中目前並沒有九境修士,當然也不可能有有九境祖師出手造山,難道他們就與想山無緣了嗎?
別忘了想山山脈並非全部由九境高人造山而成,還有近二十公裏長的山脈,是歡想實業建設的“第三類工程”。
“想山共識”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華真行將這近二十公裏的山脈給劃了出來,打造成各宗門弟子的“共享道場”。
“想山共識”還確定了眾修士在想山活動的行止規範,以及衝突爭端如何處理。
養元穀打造想山山脈、造就福地道場的目的何在?是高人之間互相出手印證、搞一個獨屬於修士群體的網紅打卡地嗎?
其意義當然絕不僅如此,華真行的初衷是改造世界,隻是巧妙地用了這種方式,否則難以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