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戰後救災(1 / 2)

四個月後,京城。

草長鶯飛,和風煦暖,寒冷漫長的冬季已經過去,如今乃是初夏時分,京城之外,花樹鬱鬱蔥蔥,農夫們在田野裏辛勤耕作,遍地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隻是大自然雖然迅速恢複了元氣,但人世間的創傷和苦難卻是沒那麼容易被撫平,京城外那些昔日曾經十分繁華的城鎮,如今大部分皆已變為殘垣斷壁,一片焦土,衣衫襤褸麵黃肌瘦眼神麻木的饑民隨處可見,百廢待興。

孫承宗一身便裝,騎在馬上,帶著十幾個人,臉色凝重地走在黃土鋪就的街道上。

黃道周和亓詩教兩人也騎著馬,陪在孫承宗的身側,在三饒後麵,則跟著十幾名侍衛隨從。

皇太極此次入侵,給大明朝廷和民間造成了慘重的損失,早在一個月前,皇太極已率軍退回遼東,後金撤兵後,崇禎一方麵急忙亡羊補牢,開始派人派兵加強邊境線上的警衛,一方麵也開始派出手下得力大臣,開始賑濟救災。

災難過後,必須及時賑濟這些百姓,否則他們沒有吃的,活不下去時,極有可能會率眾造反,給朝廷帶來更多麻煩。

已七十高齡,組織了對後金的反擊,並將皇太極逼湍孫承宗,此刻在朝野上的聲望,已達到了最高點,他今日出行,乃是受崇禎委派,前去督查京城一帶的賑濟救災之事,黃道周和亓詩教兩人是他的副手。

孫承宗雖然是文臣,但並未四體不勤的普通文人,所以他能騎馬,亓詩教和孫承宗差不多,黃道周本想乘坐轎子,但看其他兩人都騎馬,隻得勉為其難地尋了一匹溫順的馬匹騎了。

孫承宗一路行來,路上的所見所聞,讓他感覺十分的觸目驚心,後金此次對大明京畿一帶的破壞,實在是太慘烈了。

到處都是一派慘遭戰火荼毒的模樣。

此役之後,不但百姓遭殃,民間經濟遭到重創,朝廷的威望在民間一時也墮落到了最低點。

一個不能保護自己臣民的朝廷,又怎能會有威信?

眾人馭馬而行,很快便來到了廣安門。

廣安門外搭建了許多的粥棚,眾多饑民百姓圍在這裏,排成長隊等待領取粥食,眾多差人在這邊管理秩序,施粥放飯,當先一名官員看到孫承宗等人,當即匆匆而來。

“下官楊嗣昌,見過孫閣老。”四十餘歲的圓臉官員十分恭謹地對孫承宗行禮。

楊嗣昌現任霸州參政,因被崇禎賞識,所以被崇禎任命在這裏賑濟放糧,崇禎打算考察下他的人品和能力後,便對其委以重任。

孫承宗翻身下馬,微微頷首算是回禮,“原來是楊參政,這邊形勢如何了?”

楊嗣昌麵露苦澀之態,低聲道:“不瞞閣老,形勢嚴峻啊。”

孫承宗嗯了一聲,環顧周圍,隻見這裏秩序井然,臉上便露出讚許的神色。

心想這個楊文弱,不愧是被皇上看中的人才,能把這裏組織的井井有條,還是有幾分能力的。

孫承宗邁步上前,來到一處粥棚裏。

孫承宗來到大鍋旁,取了一根筷子,插入粥中,隻見筷子屹立不倒,便滿意地點零頭。

筷子不倒,明粥裏米糧的分量足,不是那種稀溜溜的隻能哄肚皮吃個水飽的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