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好施,能服於人(1 / 1)

助人者,人恒助之!

翌日,一場大雨過後,晴空萬裏,李自明醒來後,在郭先生家的花園裏散步。忽然他想到一個很久之前就想問郭先生的問題,郭先生此時來到花園裏晨練。

李自明笑著說:“郭先生早,我有個問題想問您。”

郭先生說:“問吧,你問的問題還少嗎?”

李自明說:“您為什麼教授我們課程?為什麼做我們的老師呢?”

郭先生說:“哈哈,你終於還是問我這個問題了,但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還是先和你講講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吧。他們都和你一樣,經過自己的努力,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得到了自己的財富。”

兩個人坐下來,管家這個時候做好了早點,送上來和兩個人一起吃。

郭先生問道:“自明,你覺得你的財富屬於誰?”

李自明被這個問題問得茫然了:“我的財富屬於誰?”

郭先生說:“你可能在想,你的財富肯定屬於你啊。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個想法最後會上升到一個什麼層次。拿破侖·希爾說:‘金錢永遠隻是金錢,而不是快樂,更不是幸福。’”

李自明說:“我知道金錢之外還有更可貴的東西,也就是昨天說到的使命感吧。”

郭先生說:“我昨天給你講到的那個養老院的事例,第二個女孩子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她實現了一種方式,那就是:金錢與善舉同行。所以她是幸福和快樂的。”

郭先生接著說:“金錢與善舉同行,用你自己的財富助人為樂,如此你就擁有了人間最美好的情感。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個人的財富取之於社會,理應用之於社會。當你個人的財富達到了一定數量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財富就不僅僅是屬於你個人的了,而是屬於整個社會的。”

李自明吃了一口早餐說:“老師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的財富達到了一定數量時,他就應當回報社會,與社會共享自己的財富?”

郭先生說:“很對。來看這句話:

音助人者,人恒助之!

李自明忽然叫道:“哎?我的本子……沒帶來,我記得有句話應該是,自助者,天助之!”

郭先生說:“兩句話都很重要,這句話的意思我想大家都知道。幫助別人的人往往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認可。你用你的財富換來的不僅是良好的公眾形象,重要的是你的內心可以得到更多的快樂和幸福。”

管家起身走進屋裏,拿回來一本書,李自明說:“管家大叔,你總是能找到郭先生要說的例子。”

郭先生接過書對李自明說:“很多人都這樣說:金錢是萬惡之源。”說著郭先生翻開書,其中一頁寫著:愛財是萬惡之源。“這兩句話雖然隻有兩字之差,含義卻有著很大的差別。”

李自明點點頭,認真地聽郭先生說:“實際上金錢可以幫助人生活得更好,使人們生活得更優越,給予你娛樂、教育、旅遊、醫療的物質條件,以及你穩定的信心。”

李自明說:“對!如果退休後有足夠的物質保障,我就可以更充分地享受生活。”

郭先生說:“事實上,以往的經驗證明:金錢對任何社會、任何人都是重要的;金錢本身對人們是有益的,它使人們能夠從事很多有意義的活動。

“許多人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對他人和社會做著貢獻。其實‘救濟貧困,助人為樂’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你會最終發現你的使命就是要幫助他人,和他人分享你的成功。而你本人在幫助他人、造福他人的義舉中,無疑會得到心靈上的升華,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慰藉。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時你就不會這麼沮喪,相反會感到心靈上最大的幸福。”

李自明說:“是這樣啊,我看過一個報道,說許多成功者大都是樂善好施者。這些人大都熱心於公益活動和慈善事業,常常投資或提供讚助資金,修建育嬰堂、孤兒院、老年福利院,為殘疾者辦福利工廠等。

“在各種捐資助款的慈善活動中,在各種賑災義演的場合裏,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他接著說:“他們這樣的行為實際上並不難理解。他們都懂得理財,而且他們認識到樂善好施與擁有財富並不矛盾,這是兩種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的優秀品質。

“你的財富可以表現你的致富能力,你的樂善好施可以表現你對待金錢的使用態度。當然,你的財富不能決定你對待金錢的態度,但可以為其提供財富上的支持;樂善好施則體現出你的仁愛之心,為你使用金錢找到了最好的出路。”

管家拿上來一份調查報告,李自明看到這是幾十位成功者一年中的30項活動的排序表。李自明說:“參加公益活動和籌集慈善資金分別高居第三位和第五位啊!”

郭先生說:“是啊,這表明了什麼呢?這說明在現代成功人士的生活中,公益活動、慈善事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