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和財富的真正價值最終是要通過對社會的回饋來實現。
郭先生說:“所以說,一個人有助於他人,這樣你的內心才會充滿喜悅、快樂。你如果可以對每個人懷著善意,對每個人都抱著友善的態度,那麼由此產生的喜悅和快樂就會令你感到成功與幸福。”
李自明說:“就是說我有所‘給予’和‘付出’,才能有所取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我們的生命才能充實。”
郭先生哈哈笑道:“你說得對!我給你講一個關於洛克菲勒的故事。
“在賓夕法尼亞州,有一段時間,當地人最痛恨的就是當地首富洛克菲勒。被他打敗的競爭者都希望將他吊死,每天都有充滿惡毒咒罵的信件如雪片般湧進他的辦公室,威脅要取他的性命。他雇用了許多保鏢,防止遭人殺害。洛克菲勒試圖忽視這些仇視怒潮,有一次他曾以諷刺的口吻說:你盡管咒我罵我,但我還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行事。但洛克菲勒最後還是發現自己畢竟也是凡人,無法忍受人們對他的仇視,也受不了憂慮的侵蝕。他的身體開始不行了,疾病從內部向他發動攻擊,令他措手不及,疑惑不安。起初,他‘試圖對自己偶爾的不適保持秘密’,但是,失眠、消化不良、掉頭發、煩惱等病症卻是無法隱瞞的。最後,他的醫生把實情坦白地告訴他。他隻有兩種選擇:財富和煩惱,或是性命。他們警告他:必須在退休和死亡之間作抉擇。他選擇退休。但在退休之前,煩惱、貪婪、恐懼已徹底破壞了他的健康。美國最著名的傳記女作家伊達·塔貝見到他時嚇壞了。她寫道:‘他臉上所顯示的是可怕的衰老,我從未見過像他那樣蒼老的人。’
“醫生們開始挽救洛克菲勒的生命,他們為他立下3條規則———這是他以後奉行不渝的3條規則:
“避免煩惱。在任何情況下,絕不為任何事煩惱。
“放鬆心情。多在戶外做適當運動。
“注意節食。隨時保持半饑餓狀態。
“洛克菲勒遵守這3條規則,因此而挽救了自己的性命。退休後,他學習打高爾夫球,整理庭院,和鄰居聊天、打牌、唱歌等。”
“但他同時也做別的事。溫克勒說:‘在那段痛苦至極的夜晚裏,洛克菲勒終於有時間自我反省。’他開始為他人著想,他曾經一度停止去想能賺多少錢,開始思索那筆錢能換取多少人的幸福。”
“1897年後,他的生活重心漸由商場轉向慈善事業。1900年,洛克菲勒提供了8000萬美元給芝加哥大學,讓當時這個小小的學校成為世界級的頂尖大學。洛克菲勒也對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布朗大學提供過資助。他1902年設立的通才教育董事會,宗旨是為了推進美國每一個角落、每一階層的教育,尤其是南方黑人的教育。”
“他成為第一位對現代科學醫藥的巨大捐資者。1909年,他成立了Rocke feller Sanitary ission,該機構之後根除了鉤蟲病這個長年來危害南方甚大的疾病。1913年,他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繼承並擴大Sanitary ission的工作,並在1915年將之結束。他對該機構給予約2億5千萬美元,主要涉足公共衛生、醫療訓練與藝術領域,並活躍至今。洛克菲勒一生總共捐助了約55000千萬美元於慈善事業。”
“洛克菲勒深知全世界各地有許多有識之士進行著許多有意義的活動,但是這些高尚的工作卻經常因缺乏資金半途而廢。他決定幫助這些開拓者,並不是‘將他們接收過來’,而是給他們一些錢來幫助他們完成工作。
“今天,你我都應該感謝洛克菲勒,因為在他的資助下,研發和大量生產了盤尼西林以及其他多種治病新藥,使很多孩子不再因患腦膜炎而死亡,使很多人治好了瘧疾、肺結核、流行性感冒、白喉和其他危害世界各地的疾病。洛克菲勒的事業先是一段漫長而充滿爭議的商業曆程,之後是一段漫長的慈善曆程,他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是非常複雜的。
“洛克菲勒把錢捐出去了,終於感覺滿足了。晚年的洛克菲勒十分快樂,完全不再煩惱。他成了真正快樂的富豪。”
李自明說:“真正的富豪,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